【证治方药】
(一)肺胃郁热
1,临床表现:颜面丘疹与毛囊相一致,形为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多发于鼻周围,部分疮顶可见黑头,肤色油滑光亮。口干渴,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或厚腻,脉滑数。为丘疹牲痤疮。
2,病因病机:素有血热,复受风邪,肺经郁热,薰蒸颜面而成。
3,治法:疏风清肺。
4,方剂:枇杷请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枇杷叶10g(去毛,包),桑白皮10g,黄芩15g,黄连15g,莲翘10g,赤芍10g,丹皮6g,防风10g,白芷6g。白蒺藜l0g。
方义:白蒺藜、防风、白芷疏风,黄芩、桑白皮、枇杷叶清肺,黄连、连翘解毒,赤芍,丹皮凉血。
加减: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便秘加生大黄通便,脓疱加地丁草、野菊花清热解毒,经前加重加益母草、当归调经,兼见血热者加凌霄花、红花、生地凉血。
5,变通法:可用清上防风汤(见医家经验)加减。若兼有脾胃湿热者,可合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藿香、防风、石膏、山栀、甘草除湿泻热。若兼有血热者,可合清胃散(《兰室秘藏》),生地、丹皮、赤芍、升麻、黄连凉血。
(二)肠胃湿热
1,临床表现:颜面散在毛囊性丘疹,红肿热痛或脓疮,如粟米大小,挤出白粉色油状物质,间有黑头,口周较多,亦可见于前胸、后背,面部皮肤油腻。胸闷脘痞,多食或纳呆,口臭、便秘,心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阳明经循于口周、颜面。饮食肥甘,助湿化热,湿热互结,循阳明经薰蒸于面,致成粉刺。
3、治法:清热利湿。
4,方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药物:藿香10g,厚朴6g,苍术10g,石菖蒲10g,佩兰10g,连翘15g,黄芩15g,六一散10g(包),苡仁30g,茵陈蒿30g。
方义:藿香、佩兰、石菖蒲芳化泄浊,苍术、厚朴燥湿调中,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苡仁、六一散利湿,茵陈蒿清热利湿,是治疗此类痤疮的经验用药。
加减,热盛加山栀、黄柏,脓疮加银花、野菊花、蒲公英。
5,变通法:可用芩连平胃散(《医宗金鉴》)加减,亦可用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也是清热利湿之剂。
(三)血热瘀滞
1,临床表现:颜面两颊散在潮红色丘疹,如米粒大小,以口、鼻衙围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红,遇热及情绪激动尤甚。手足心热,男子患者面色晦黯或綮红,妇女月经色红而鲜,先期量多,其症经前加重。舌红,脉细数或滑数。
2,病因病机,气郁化热,伏于营血,发于颜面,久则成瘀。
3,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凉血五花汤(《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加减。
药物:红花10g,凌霄花10g,野菊花10g,蒲公英15g,桃仁10g,赤芍15g,丹皮10g,当归15g,川芎10g,生地15g。
方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赤芍、丹皮、生地、凌霄花凉血,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加减:脓疱加银花、连翘解毒,月经不调加益母草、茜草调经,兼湿热者加茵陈蒿,苡仁、冬瓜仁清利排脓。
5,变通法:经前加重、先期量多,可与清经散(《博青主女科》)等交替用。月经前痤疮,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等,以炎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乳胀不适、心烦易怒,脉弦鼓,舌质红、苔薄黄。治拟疏肝清解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如常伴有痛经或夹瘀块,舌淡红、苔少,脉细涩者,兼见宫寒者。治拟温宫化瘀、调理冲任法,方选益母胜金丹台二仙汤(经验方)加减,药用仙茅、仙灵脾、乌药、香附、黄柏、地黄,益母草、延胡索、当归、银花、白花蛇舌草等。
(四)痰瘀互结
l、临床表现:面颊胸背粟米样皮疹反复发作,经九不消,并发生黄豆、蚕豆大的结节,囊肿,高突不乎,色紫红,扪之柔软,挤之有脓血或黄色胶样物,破溃后遗留瘢痕。舌黯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为聚合性痤疮和痤瘫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痘者。
2,病因病机:病久人络。气血瘀滞,湿痰内生,蕴结不解。
3,治法:祛瘀化痰,凉血清热。
4,方剂: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局方》)加减。
药物:连翘10g,红花6g,桃仁10g,葛根10g,赤芍15g,当归15g,生地l5g,升麻3g,夏枯草15g,半夏10g,贝母10g,陈皮6g。
方义:半夏、陈皮、贝母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升麻、葛根引经人阳明,且能透发。当归、赤芍、生地和血清热,夏枯草,连翘解毒散结。
加减:结节、囊肿加皂角刺、土贝母、黄药子散结消肿,血热加丹皮、紫草凉血,皮肤油腻有湿热者加茵陈蒿、虎杖清热利湿。脓疱挤出有黄色胶样物,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
5,变通法: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二陈汤(《局方》)加夏枯草、海藻、玄参、贝母,活血化瘀,燥湿化痰。
(五)毒热蕴结
1,临床表现:面部散在米粒大丘疹,丘疹顶端常有小脓疱,或周围潮红,自觉疼痛,脓疱此起彼伏,反复不断,脓疱消退后留有凹陷瘢痕。形如橘皮。口干渴,大便秘,小便黄,可伴发热。舌红苔黄干,脉数。为脓疱性痤疮。
2,病因病机:火热毒邪蕴结,久而不去。薰蒸颜面,发为脓疮。
3,治法:泻火解毒。
4,方剂:五味解毒饮(《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药物:野菊花15g,蒲公英30g,地丁草15g,银花30g,黄连10g,黄芩15g,山栀10g,黄柏10g,防风10g,白芷10g,升麻3g。
方义:防风、白芷、升麻引经且能疏风消肿,解毒散结,泻火解毒,为治痈肿疮毒阳热证之良药。
加减:湿重加茵陈蒿、苡仁、冬瓜子利湿,血热加赤芍、丹皮凉血。
5,变通法:风热外壅,火毒内蕴,可用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去麻黄、白术,曲用防风、荆芥、连翘、当归、川芎、白芍、大黄、山栀、黄芩、石膏、滑石、甘草、芒硝,为表里双解之剂。上中两焦热盛,则用凉膈散(《局方》),用生大黄,芒硝、竹叶、杏仁、连翘、山栀等。一为重剂,一为轻剂,可酌情选用。脓疱性痤疮、结节性痤疮,皮疹以脓癌和结节为主,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拟解毒散结,也可用痤疮平(经验方)。
【医家经验】
(一)徐宜厚治疗痤疮经验
痤疮需辨皮损部位、患者体质及皮损性质。如皮损发生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结节通常为血瘀肤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从病因而论。粉刺以肺经湿热郁滞为多,脓疱则因偏食辛辣,甘腻之物致使热毒炽盛,循经上壅于面、胸而成。湿热体质,体型肥瘦均见,多数恣食甘肥厚味,面部皮肤油腻,润而有光,皮疹以脓疱、结节为主,伴口干徽苦,大便时溏时结。尿赤,舌涎多,舌质红、苔厚腻而黄。燥热体质。见于形弱体瘦,面部皮肤潮红,皮疹以丘疹、粉刺为主,自觉口燥咽干,烦热,舌形瘦、舌涎少、舌质红、苔黄或微干。
在临证时尚应以辨大便与月经为主。鉴于本病病位多在肺胃,属阳证、热证居多。肺热移于大肠,或胃火偏盛,灼伤阴液则大肠失润,故觅便秘,但其便秘又须辨明是阳明燥热便秘还是阴亏便结。其治法迥然不同。生育期妇女应细究经产,因这段时期的妇女出现痤疮,多伴见月经不调、痛经、乳胀、附件炎等复杂瘤疾,辨证之中除注意热、瘀之外,尚须重视一个郁字。总之,从脏腑、经络而论,大凡月经不调兼有乳胀者,治从肝:兼有腹痛,治从肾或从冲任人手。
在痤疮的各个不同阶段均可配合湿敷除痤法,不仅有利于皮疹的恢复而且还会给收缩毛孔与嫩面带来好处,常用药物如下:①清热解毒类:槐花、蒲公英、山豆根、草河车,大青叶等;②消肿散结类:芒硝、马齿苋、芜花,凌霄花、陈皮等;③减轻皮脂类:芦荟、地榆、虎杖、山楂、荷叶:④减轻色素沉着类:僵蚕、杏仁、天冬、冬瓜仁。白蔹、食醋、白扁豆衣等。按需要取上药若干,加水用小火煮拂取药汁,临睡前用纱布6~8层,蘸药汁呈饱和度,湿敷在面部(留出眼、鼻、口孔),持续30分钟。每日1次,长期坚持,消痤嫩面效果尤佳。
面膜洁肤法,用白蔹、杏仁、菟丝子、白及、穿心莲各40g,白芷10g,冰片、薄荷各3g,将上药混合烘干打碎,过筛100目2次,密封备用。用法:①用洗面奶清洗面部,有脓疱者按常规无菌操作切开排脓。②将中药粉20g左右,用水适量加热煮成糊状,待温度降至38℃左右时将药均匀地涂于面部,使之形成一层厚约0.05cm左右的药膜,再敷上一层厚约0.5~1cm的石膏膜,约30~40分钟后取下。③洗净面部,外涂收缩水。通过中药对皮肤的直接渗透作用,促使痤疮消失,粗大毛孔也会逐渐吸缩或恢复,使之皮肤更具有明亮光泽和滋润之外观。[徐爱琴,徐宜厚诊疗座疮经验,中医杂志,1998,(2):80~81]
(二)于天星经验
痤疮舌红苔黄,便干尿黄,面部粉刺有明显炎症反应,红痛痒而油脂多者,仿玉女煎加茵陈、白头翁。气血不足,脉虚舌淡,月经不调,面色萎黄,神疲,用八珍汤加益母草,或当归补血汤加白芷、防风、茵陈、白头翁。如难于区分实虚,用四物汤、白蒺藜、茵陈、白头翁:湿热内蕴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有便于、口渴、尿黄,实结者用防风通圣散。痤疮灵用白蒺藜、防风、白芍等组成。茵陈、白头翁抑制厌氧棒状杆菌,可消除毛囊内细菌感染。有月经不调,血热、肝郁用丹栀逍遥散,清上防风汤用黄连、黄芩、防风、山栀、白芷、连翘、荆芥、川芎、桔梗、枳壳、薄荷,治肺胃郁热者。如有瘀血,可用桂枝茯苓丸。(于天星,海外医活,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42)
(三)庄国康经验
1,肺胃蕴热:多见于青少年期发病者,好发于颜面、前额,皮损以丘疹为主,黑头粉刺、白头粉刺,颜面光亮,兼见口于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相当于西医分型第1期。由肺胃蕴热熏蒸头面所致,疾病初期,皮损较表浅。治疗用药当以轻清为主,临床常以清肺降火、泻胃除热。方用七叶汤化裁,选用枇杷叶、桑叶、侧柏叶、荷叶、竹叶、大青叶等。炎症明显加金银花、连翘、重楼以清热解毒:便秘加玄明粉、大黄必通便:皮脂多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以化瘀祛脂:热盛加寒水石、生石膏以清热。
2,热毒夹瘀:多见于青年期发病者,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者,局部有疼痛,相当于西医分型第2期。热毒较重已人里,壅退气血形成瘀证。故治疗须重用清热解毒药物,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方用三黄石膏汤或五味消毒饮化裁,选用黄芩、黄柏、黄连、栀子清泻三焦湿热,石膏、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透肺胃热毒,佐以当归尾、桃仁、红花活血通络。
3、痰瘀互结:经久不愈,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者,伴有凹凸不平瘢痕和色素沉着,相当于西医分型第3~4期。病程长且以结节囊肿为主者。多为热瘀互结阻滞经络,当以化痰清热、活血亿瘀。用药重在化疫开瘀通络,则热白清。选用全瓜萎、胆南星、陈皮、半夏、昆布、生牡蛎等软坚化痰,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通络逐瘀。
4、脾虚湿热:皮疹主要分布在口周,下颌。多为炎性丘疹、脓疱,常伴有口臭、口渴喜冷饮,牙龈增生,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以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若有结节、囊肿者,加活血祛痰剂。[沈冬,等,庄国康治疗痤疮经验,中医杂志,2001,42(4);②10]
【简易方药】
1,白草枇杷饮:白花蛇舌草50~60g,生批杷叶9~15g,当归、生栀子、黄柏各9g,白芷6g,桑白皮12g,黄连3~5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囊肿、结节为主要损害者。
2,痤疮平:银花、蒲公英各l5g,虎杖、山楂各1zg,炒枳壳、酒大黄各10g,每日l剂,水煎服。适用于炎性丘疹、丘疱疹和脓疱为主要损害者。
3,粉刺汤:丹参、丹皮,黄芩、野菊花、土贝母、白花蛇舌草、牛蒡子、生槐花、桑白皮各10g,银花、土茯苓、白蒺藜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可配合倒面膜(外治法)。
4,丹参30~60g,甘草30g,土大黄30g,大黄3~15g,每日1剂,水煎服。湿热去大黄,加苡仁30g,茯苓15g,藿香、佩兰各9g:热重加槐花、丹皮各9g。脓疱型加鱼腥草30g,大青叶、蚤休、蒲公英各15g:痒甚加地肤子、白鲜皮各30g,苦参9g。瘢痕型加当归、牡蛎、野菊花、皂角刺、马勃各10g。
【外治法】
(一)药涂法
1,处方:三黄冼剂。
用法:外涂局部。适宜于以丘疹和少许脓疱皮损为主的阶段。
2,处方:黑布膏。
用法:外敷或外贴。适用于以结节、囊肿、疤痕为主的阶段。
3,处方:硫黄、浙贝母、煅石膏、枯矾各10g,冰片3g,研细末。
用法:稀蜜水调搽,日l~2次。适用于油脂较多者。
4,处方:山慈菇,研细末,温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夜间临睡时涂教患处,晨起洗去。适用于结节,囊肿者。
5,处方:皂角、透骨草各30g。
用法:水煎取汁,湿敷患处,日2次,l次30分钟。适用于脓疱、结节者。
6,处方:云母粉,杏仁各等分,研细末,
用法:牛乳调成糊状,夜间临睡涂搽,晨超洗去。适用于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者。
7,处方:白矾,研细末。
用法:白酒调成糊状,外涂,日1~2砍。适用于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者。
疗程:以上每日1或2次,5~7日为1疗程。
(二)倒面膜法
患者平卧,清洁皮肤,面部抹油按摩,再用克痤霜(丹皮、野菊花、银花、白芷、大黄各l0g,碎末,提炼,脱色,制成水包油型面霜)作面部按摩,然后将医用石膏300~400g以水调浆自鼻根向下均匀摊开成面膜具型。15~20分钟去膜。
疗程: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大椎、凤弛:合谷、曲池、血海,配身柱、委中、兰阴交。
方法:用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可用泻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肺、内分泌、面颊。
方法:毫针重刺激,留针20~30分钟。或以耳背静脉放血,两耳交替。
疗程:毫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放血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三)挑刺法
取穴:背部皮肤红斑点,合谷、委中,灵台。
方法:在背部皮肤寻找红色斑点:消毒后。用三棱针挑刺,针尖斜刺人红斑点的底部约3mm(1分),迅速将针向上一挑,使该部皮肤被挑成小裂口,用双手拇指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出血少许,用于棉球拭干血迹,胶布外敷。每次挑10余针,灵台、委中、合谷各挑一针,出针后使出血少许。
疗程;③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刺络拔罐法
取穴:人椎、至阳,身柱、筋缩、神道、命门。选1~2穴为主穴,他为配穴。
方法:主穴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立即拔罐5分钟:配穴仅点刺出血少许即可。
疗程;③日1次,7次为1疗程。
(五)割治法
取穴:肺俞(双),配耳穴神门、交感、内分泌、皮质下。
方法:严密消毒后,采用尖形小号手术刀,轻巧割破,渗血少许,然后外掺药末(雄黄、冰片、硼酸、滑石粉各等分),外盖消毒纱布固定。
疗程:5日1次。7次为1疗程。
【评述】
在治疗上当予以凉血、祛风、清热,甚而祛瘀、化痰、泻火、解毒之品,并注意内外同治,防治摄生。
患者经常用温水、硫黄皂洗脸,皮脂较多时可每日洗3—4次。不用冷水诜面,以防毛孔收缩,皮脂堵塞,粉刺加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类;少食油腻、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不要滥用化妆品,有些粉质化妆品会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积而成粉刺。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提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