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概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尽快恢复内环境稳定,保证各个脏器功能正常运转新生儿,其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高值范围可能更有利。改善脑的灌流。应早期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缺血后立即给予GMt。应用亚低温到新生儿取得较好的效果。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
2.1.治疗现状
2.1.1.国内学者提倡适度治疗。尽快恢复内环境稳定,保证各个脏器功能正常运转。包括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与高碳酸血症;
维持血压及组织灌注,避免血压波动;
控制惊厥、脑水肿;
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限制入量;
在有指征的情况下应用苯巴比妥、甘露醇、多巴胺、碳酸氢钠,葡萄糖等药物。
2.1.2.维护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保持在正常范围,可酌情予以不同方式的氧疗,如面罩、鼻塞、持续呼吸遭正压通气(CPAP),必要时行人工通气。酌情应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24小时内使血气达到正常水平。
2.1.3.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使心率、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根据病情应用多巴胺2—5μg/(kg·min),如效果不佳,可加用多巴酚酊胺2—5 μg/(kg·min)及营养心肌药物、三磷腺苷(ATP)、细胞色素C等。
2.1.4.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高值(5.0 mmol/L),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量,及时监测血糖,调整葡萄糖浓度,一般剂量为6~8 mg/(kg·min),必要时可增加至8~10 mg/(kg·min)。根据病情尽早开奶或喂糖水,保证热量摄入。
2.1.5.控制液体的入量:由于缺氧时,肾血流减少,使肾功能受影响,另外缺氧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所以要控制液体的入量。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生后天少尿时,输入60ml/(kg•min),如果无尿要求减少至40ml/(kg•min),静脉输液速度控制在3ml/(kg•min),病情好转可逐渐按日龄增加。
2.1.6.维持正常的血糖水:为保证脑能量供给,应使血糖维持在5mmol/L(90mg/dl)左右,可用葡萄糖静脉滴注,但要注意滴入速度,以6~8mg/(kg•min)为宜,一般不应超过l0mg(kg•min);但较好是根据血糖监测进行调整,特别是病情严重的早产儿,由于应激,出生后头1~2天,即使静脉滴入的葡萄糖仅是4mg(kg•min),也可以引起高血糖。
血糖浓度与脑损害的关系仍有争论,在成年动物高血糖可加重HIE的脑细胞损害,而新生动物高血糖,由于血渗透压增高,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的灌流,对HIE可能有利,有动物实验证明,高血糖可减少胎儿脑细胞的钙超载;而低血糖对HIE的影响,轻度低血糖可减轻成年动物的HIE;但在新生动物却无法取得相同的结果。故认为在新生儿,其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高值范围可能更有利。
2.1.7.控制抽搐:应先作鉴别诊断,如为低血糖所致,可用25%葡萄糖2ml/kg,静注,然后用葡萄糖8~l0mg/(kg•min)速度静滴。如果是低血镁可用2%硫酸镁2ml/kg薷滴。如果为低血钙<7.5mmol/L.也可以小心补钙。如果是HIE引起的抽搐应优选苯巴比妥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负荷量为15~20mg/kg.较大不超过30mg/kg;在2~3分钟内注射完毕,维持量3~5mg/(kg•d),静注后1/2~6小时血浓度达高峰,有效血浓度15~30μg/ml。
负荷量苯巴比妥的作用有:
降低颅内压;通过减少脑血流量及降低脑部对氧的消耗。
脑的保护作用:苯巴比妥可降低细胞代谢率,抑制肝糖原水解,减少葡萄糖的利用,使能量得以保存,也减少细胞内乳酸堆积,另方面还能清除自由基,减轻对脑细胞的损害。
抗癫痫的作用。
根据上述,也有人建议在重度窒息新生儿,应早期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但能否真的改善HIE的预后,目前仍有争论,但多数认为无效。
如果使用苯巴比妥巳达30mg/kg,惊厥仍不能控制,可考虑改用苯妥英钠15~20mg/kg(负荷量),维持量3~5mg/(kg•d)。Victor介绍用副醛1~4mg/(kg•h)持续静脉滴注或氯基安定0.05mg/kg静脉滴注来控制抽搐。
2.1.8.控制脑水肿:除了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外,可以应用下列方法控制脑水肿。
20%甘露:剂量:0.25~0.5g/kg.q4~6h,静注后1/2小时作用最强,为高渗性脱水,对细胞毒性脑水肿和局限性血管源性脑水肿效果较好,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不降低脑的灌注压,此外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因而也能减轻脑损伤。
也有人认为在新生动物(包括人类新生儿)颅内压增高的同时,可以通过颅缝、囟门内部减压.对脑灌注影响不大,因此认为缺血缺氧时应用甘露醇无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速尿:剂量每次1mg/kg.可增强甘露醇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
常用地塞米松,对弥散性血管源性脑水肿效果较好,对细胞毒性脑水肿效果欠佳;用药5~12小时后起作用,12~24小时达高峰,剂量为每天0.5~lmg/kg。
有关激素的应用争议较大,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可减少细胞凋亡,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在HIE时使用激素无效,反而有害,应慎用或不用激素。原因:
HIE时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
根据研究新生儿在3天内已有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对窒息已有足够的能力应付;
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不用激素治疗组;
一般剂量1mg/kg.不能改善脑水肿,清除自由基,不能改善脑灌注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和降低病死率,而大剂量又可以增加死亡率。
长远可影响大脑皮质的发育。
过度通气;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数分钟起效,一般使PaCO2降至4kPa(30mmHg),不应低于3.3kPa(25mmHg).以免造成脑缺血,过度通气应同时供氧。
侧脑室穿刺减压。
2.1.9.高压氧:国内不少地方在应用,但缺乏严格的对照,效果亦未能确定。
高压氧的作用机制:
提高血氧含量和氧分压,逆转缺氧的病理过程。
增加氧在脑中的弥散距离,挽救梗死边缘、濒死缺氧的细胞。
正常脑组织血管收缩,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流。
高压氧的害处:
促进自由基的形成,加重HIE;
引起脑血管收缩,使脑血流减少,不利于脑细胞的恢复;
.HIE治疗有时间的选择性,一般认为在缺氧后24小时内治疗效杲较好,而这时病情尚未稳定,高压氧治疗时,观察及抢救均较困难。
由于上述原因,加上许多动物实验,未能证明高压氧可以减轻HIE的脑细胞损害,因此对高压氧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其安全性、效果需作更多的研究。
2.1.10.脑代谢激活剂的应用:
脑活素: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细胞中,为损伤的神经元提供修复材料,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促进神经递质酶的活性,保护神经递质的作用,促进脑细胞核酸的代谢,增强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此外,还能纠正脑内各种代谢紊乱以及保护线粒体功能。剂量:1~2ml/次,加入10%GS 30ml中静滴,高胆红素血症、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此外尚要注意使用时机,过早使用,剂量过大可引起抽搐。疗效尚有争论,在动物实验中可诱导小脑颗粒神经元死亡。
胞磷胆碱:剂量:0.1g.加入l0% GS20~30ml中静滴,14天为·疗程,它可以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及改善意识状态。
有关脑代谢激活剂在HIE急性期应用是否有效,多数人持怀疑的态度,特别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正在进行时,常常存在无氧酵解代谢亢进和能量衰竭,此时给予代谢激活剂,容易加重脑水肿,故认为应在恢复期使用。
2.1.11.纳洛酮应用
能有效拮抗β内啡呔对机体不良影响,稳定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环磷腺苷的含量,适合有脑干症状的病人应用。剂量:应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首次0. 05~0.1ml/kg iv.然后0.03~0.05mg/(kg•h)静滴4~6小时,疗程2~3天或至症状好转。
2.2.治疗进展
根据HIE的发病机制,逐渐开展了一些新疗法,大多数或者是在动物实验中试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或者是临床上的效果必须继续观察研究。
2.2.1.防止细胞内钙超载的治疗:
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阻滞剂:如竞争性抑制NMDA受体:APV、APH、CPP、CGS19755等;非竞争性抑制NMDA受体:氯胺酮、PCP、MK-801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也发现对人的精神方面有毒副作用。
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镁离子等。
抑制细胞器释放钙:如化合物HA1077,但在抑制一氧化氮合成的情况下,对脑的保护作用才较明显。
2.2.2.氧自由基抑制剂和清除剂:
环氧化酶抑制剂一消炎痛,首剂2mg/kg,q12h×1次,共用两次。
丹参能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阻滞钙离子内流,改善血流的流变性及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剂量:2~3ml/(kg•d),加入io%葡萄糖液稀释10~20倍后静滴qd×7~15天。
Vit E 20~30mg/(kg•d)。
超氧化物歧化酶,能进入神经元细胞内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别嘌呤醇,除清除自由基外,还抑制亲神经的溶酶体α葡萄糖苷酶释放,清除自由基剂量是20mg/kg。
2.2.3.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的治疗:5-羟色胺拮抗剂
草酸萘呋胺脂(naftidrofuryl oxalate)直接抑制5-羟色胺通路,起纠保护CAi区脑细胞的作用。
2.2.4.酶抑制剂:如蛋白酶抑制剂:鞘氨醇(-sphingosinc),K252a;环氧化酶抑制剂:氟比洛芬(flurbiprofin)、消炎痛;血栓脘素合成酶抑制剂:1-苯亚甲基咪唑。
2.2.5.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和改善微循环:如前列环素、肝素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脑缺血后梗死面积。
2.2.6.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脑组织获得一种对抗外界损伤的自我防御机制,尤其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时,大量的神经保护因子的基因表达是增加的,这些因子包括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NT3、NT5、脑衍生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TGF)、组织坏死因子(TNF)和分泌型β-淀粉样前体蛋白,这些因子在脑损伤的自我保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钙离子的自身稳定与自由基代谢稳定。
神经节苷脂对神经保护作用近几年受到很大的注意,它是神经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再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源性GMt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嵌入细胞膜,稳定各种酶的活性,早期起着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后期对神经功能恢复起促进作用,缺血后立即给予GMt,可以稳定细胞膜,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预后。
2.2.7.亚低温治疗:亚低温(肛温35℃)能明显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促进怍用。保护机制可能是:
降低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乳酸堆积。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生成、释放以及它对脑细胞的损害。
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一系列有害反应。
减少脑组织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及功能的恢复。
减少对基因正常调节的干扰,延缓程序性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
现在已经有人应用亚低温到新生儿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