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概要: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急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慢性肝炎的治疗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中度和重度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加强护肝治疗。重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一般和支持治疗或对症治疗等方法治疗。
2.详细治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各临床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2.1.急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以一般及支持疗法为主。应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初感染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于隔离期(甲型肝炎至起病后 3周,乙型肝炎至HBsAg阴转,丙型肝炎至HCVRNA阴转,戊型肝炎至发病后2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μmol/L以下。 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3年。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饮食宜清淡。热量足够,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C,进食量过少者可由静脉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C。不强调高糖和低脂肪饮食。
条件具备时,急性丙型肝炎还应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取得较高疗效。重组白细胞干扰素(recombinant interferon)a1、02a、02b,及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aNl的剂量为300万U,隔日皮下或肌内注射,3~6个月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近期疗效(ALT复常,HCVRNA阴转)可达70%,随访6个月后远期疗效约为50%。复发时可以再用。丙型肝炎患者加用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口服。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2.2.轻度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除一般及支持疗法以外,慢性肝炎的治疗还需要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
2.2.1.对症治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无需卧床休息,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处于活动期的患者,应以静养为主;处于静止期的患者,可从事力所能及的轻工作。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3个月以上者,可恢复其原来的工作,但仍需随访1~2年。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
对症治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包括降低转氨酶制剂,如联苯双酯、垂盆草、齐墩果酸等,具有非特异性降低ALT的作用。这些降酶药物虽然可能具有护肝的作用,但停药后容易产生ALT反跳,故在显效后应注意逐渐停药。
一般的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类(B族、C、E、K等),促进解毒功能药物如葡醛内酯(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 (glutathione,TAD)、维丙胺、硫辛酸等,促进能量代谢药三磷酸腺苷(ATP)、促进蛋白质合成药物(肝安、水解蛋白等)以及改善微循环药物(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可作为辅助治疗,但宜精简,避免使用过多药物。
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试用特异性抗-HBV免疫RNA。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选用胸腺肽、胸腺素等。
2.2.2.抗病毒治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2.2.2.1.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的指征为:①l-B3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③HBVdNA血浓度低;④抗-HBc-IgM阳性。使用干扰素治疗时剂量应偏大(300万~600万U、次),疗程应偏长(6个月~1年)。干扰素一般仅能抑制HBV复制,使HBeAg和HBVdNA 转阴,而难以使HBsAg转阴。慢性丙型肝炎时干扰素使用的方法同急性丙型肝炎,但疗程应延长至6~l2个月,同时加用利巴韦林800-1000mg/d 口服。
使用干扰素要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年龄不宜过小或过大,一般以10~60岁为宜,有心、肝、肾代偿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开始使用前应先作详细体检和化验检查。疗程、二周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后每月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白细胞减少时应给予提高白细胞药物。肝硬化失代偿期为禁忌证。
2.2.2.2.核苷类似物
2.2.2.2.1.拉米夫定(1amlvudine,3TC,TM):主要通过抑制HBVdNA逆转录酶的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dNA,cccDNA)的合成而抑制HBVdNA的合成。它不抑制腺粒体DNA和骨髓,无直接调节免疫作用,因而基本上无不良反应。据初步资料,和对照组比较,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约2周内平均血清HBV-DNA水平下降90%以上。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服药12周后血清HBVdNA 阴转率可达85%~100%。服药52周后肝组织学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长期(6个月以上)用可使HBVdNA发生YMDD变异(HBVP基因第741位核苷酸的A—G点突变)而产生耐药性,出现HBVdNA反跳。停药后大部分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在4周内HBVdNA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再次给药仍然有效。
2.2.2.2.2.其他核苷类似物:新的核苷类似物泛昔洛韦(famciclovir,famvir)、adefovirdip正在进行期和第二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病毒复制具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2.2.3.单磷酸阿糖腺苷:小剂量[7mg/kg·d)]肌内注射,疗程25d,对HBeAg或HBVDNA阴转率可达30%~50%。但对神经肌肉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大。
2.3.中度和重度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除上述治疗以外,应加强护肝治疗,包括定期输注入血清白蛋白和血浆,其剂量和疗程视血液内白蛋白浓度而定。免疫调节药物也可适当选用,如注射IL一2、自体LAK细胞回输等。在其他疗法当中,可试用猪苓多糖注射液(并用乙肝疫苗)、山豆根注射液、香菇多糖注射液等。
2.4.重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2.4.1.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般和支持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进食不足者,可静脉滴注10%~25%葡萄糖溶液,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静脉输入人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4.2.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对症治疗
2.4.2.1.出血的防治:使用足量止血药物,输入新鲜血浆、血液、血小板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可用雷尼替丁(ranitidine)防止消化道出血。如发生DIC,可考虑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改善微循环。
2.4.2.2.肝性脑病的防治
氨中毒的防治:低蛋白饮食;口服乳果糖30~60ml,d,以酸化及保持大便通畅;口服诺氟沙星以抑制肠道细菌;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以降低血氨。
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左旋多巴在大脑转变为多巴胺后可取代羟苯乙醇胺等假性神经递质,从而促进苏醒。剂量2~5g/d鼻饲或灌肠,静脉滴注200~600mg/d,有一定效果。
维持氨基酸平衡:含有多量支链氨基酸和少量芳香氨基酸的混合液(如肝安)静脉滴注,可促进支链氨基酸通过血脑屏障,而减少芳香氨基酸进入大脑。每日滴注肝安250~500ml.疗程14~21d,对慢性重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疗效较好。
防治脑水肿: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和呋塞米(速尿),必要时可两者合用,以提高疗效,但须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2.4.2.3.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感染的防治:继发胆系感染时应使用针对革兰阴性的抗生素,自发性腹膜炎多由革兰阴性杆菌及,或厌氧菌引起,还应加用甲硝唑 (metronidazole,灭滴灵)或替硝唑(tinidazole)。可选用半合成青霉素如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氯唑西林 (cloxacillin)或的卡西林(ticarcillin)等;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cefuroxime)和头孢西丁(cefox- itin)等。严重感染时才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曲松 (cephtriaxone)等。同时应警惕二重感染的发生。合并真菌感染时,应停用广谱抗生素,并改用抗真菌药物。
2.4.2.4.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避免引起血容量降低的各种因素。少尿时应采取扩张血容量的措施,如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及血清白蛋白等。可并用多巴胺等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必要时可肌内或静脉注射呋塞米(速尿)。
2.4.2.5.促进肝细胞再生的措施
高血糖素一胰岛素疗法:高血糖素1mg与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d,有一定疗效。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p-HGF):静脉滴注160~200mg/d,疗程一个月,有一定疗效。
2.4.3.肝移植对于晚期肝硬化及肝衰竭的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曾试用肝移植手术治疗。乙型肝炎患者接收肝移植手术后可有短期好转,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而容易复发。最近发现手术前、后使用拉米夫定治疗HBV感染复发有较显著疗效,但需要长期应用。肝移植手术是末期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手段,肝移植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 30%~40%。
2.5.淤胆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试用泼尼松40~60mg/d口服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2周后如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则逐步减量。如不显效时应停药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