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楹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台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发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g,儿童减半,以人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一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冷哮证
症舌脉: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病机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诱因所触发,痰气交阻,搏击有声,故喉中哮鸣有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则面色晦滞,形寒肢冷;外寒引动内饮,则感寒易发;若风寒束表,则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为痰饮内伏,外受风寒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利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炙麻黄、干姜、细辛、清半夏、陈皮、紫菀、款冬花、苏子、甘草。
方中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为主药;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佐以紫菀、款冬花、陈皮、苏子宣肺化痰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重在温化痰饮而降肺气,故能除寒痰哮鸣之症。
②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加葶苈子以降气涤痰;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消肿;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③临证参考: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白芥子等药。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十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乖,尤其细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可与麻黄、干姜等量用之。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亦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痼冷,顽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应严格掌握剂量,每次不超过150mg,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7日,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不可久服,服药后见呕吐、腹泻等症者应立即停药。
(2)热哮证
症舌脉:喉中哮呜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而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肺内素有热痰蕴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肃,上逆而致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呛咳阵作;痰热交结。则咯黏稠黄痰;痰火郁蒸.则胸膈烦闷、而赤、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宜肺,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定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配白果敛肺气,化痰浊,定喘嗽,二药一开一收,则使宣散不致太过,收敛不致留邪,制止哮喘发作,共为君药;臣以桑白皮、黄芩、生石膏清泄肺热;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使痰浊祛而肺气宣。肺热清而喘自平。
②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呜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萎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痰黄黏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
③临证参考: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3)虚哮证
症舌脉: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发绀,舌质紫黯,脉弱。
病机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虚,痰邪深伏,致成难以缓解之虚哮。肺气大损,痰浊泛滥,肺失肃降,故喘促痰鸣,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肺肾气虚,故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病久及心,心气、心阳受累,血行瘀滞。故口唇爪甲发绀,舌质紫黯;脉弱为虚。
治法:补肺益肾,化痰活血。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龙、陈皮、清半夏、甘草。
肺为主气之脏,肾为纳气之根,今肺肾气虚,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肾纳气,共为君药;虚则肺气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麦冬养阴敛肺;肺主宣肃,为贮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陈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脉,气虚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参、地龙活血,甘草调和请药。全方肺肾同治,气血同调,使肺有所主,肾有所纳,升降有序,哮喘白平。
②加减: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同肾;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补肾养阴;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③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号虚于下,敝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加减;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黯,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症舌脉: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病机分析:肺主表卫外,肺气亏虚,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从口鼻、皮毛犯肺,故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防风、半夏、五味子、罂粟壳、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_君;臣以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加强君药补肺益气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罂粟壳敛肺定喘,防风归脾经,开宣散邪,以防收敛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补肺不忘敛肺,使肺之宣降得复,清肃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减: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本证患者需长期服药,亦可应用丸散缓图之。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2)脾气亏虚证
症舌脉:平紊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哮喘,舌苔薄白,脉细缓。
病机分析:脾主生化气血而运湿,脾气亏虚,聚湿牛痰,上贮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脉象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巾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佐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而止喘哮。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补中有清,收中有散,促进脾胃运化以建功,温化痰饮哮喘自平。
②加减: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温脾化饮。
(3)肾气亏虚证
症舌脉: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病机分析:久病气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元阳虚衰,故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
肾主纳气,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虽为君药,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义;臣以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佐以泽泻、茯苓、丹皮泻火渗湿,寓补于泻之中。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②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甲胶益肾养阴;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参蛤散补肾纳气;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③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六、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复方川贝精片: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用于哮喘,见有咳嗽、有痰、气喘、气短或伴有胸部胀闷,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热参片、麻杏止咳糖浆、蛤蚧定喘丸(见喘病篇)。
2.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日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日1次,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丰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日1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丁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4)治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_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后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点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针灸疗法
(1)体针: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内关。咳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2~3个腧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间日1次。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每次选2~3个穴,用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施针。
(2)耳针:发作期取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未发时可埋压豆于脾、肾、内分泌等穴。
5.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盲、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穴,3日1换。
6.割治疗法
取膻中或手掌(掌侧第_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常规消毒,局麻后作0.5~1.5cm切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拔毒膏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3次,两次治疗问隔为7天。可在原处旁扦1cm处或另选部位进行。亦可取膻中及鱼际穴(男左女右)。常规消毒后,作0.3cm长切口,剪出显露的皮下脂肪后,把酒精消毒的白胡椒剪成楔形埋入穴位,愈后,白胡椒可被溶化吸收。
7.埋线疗法
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及孔最、足三里,每次选其中1~2穴。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叮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一般3~4次开始见效,每两次间隔20~30天,用于反复发作之久哮者,需注意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