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措施:
1.1.对起病急,高热不退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
1.2.腹痛脓血,便次频繁者,用双黄连粉针3~6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 2次。
1.3.热重神昏舌绛者,在静脉滴注清丌灵同时给予安宫牛黄丸1粒口服,或用局方至宝丹1粒口服,不能口服者,可采用鼻饲方法。
1.4.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唇淡脉微,为阳证转阴,内闭外脱的危候,急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反复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后,改为5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 2次,并加用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
1.5.药物灌肠 下利难止,或发热不退者,以白头翁汤煎液取浓汁,保留灌肠,每次100ml,以直达病所,清热止痢。
1.6.针灸 体针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针法以平补平泻,对于虚证者可加灸。耳针取小肠、大肠、神门、内分泌、交感等,浅刺激。
1.7.刮痧 凡见抽搐、昏迷者,除按前述相应处理外,还可取其前胸、后背、双肘窝、双胴窝等部位进行刮痧.以宣营卫,泄疫毒。
2.分证论治:
2.1.湿热蕴结证
2.1.1.症舌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不等,肛门灼热,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1.2.病机分析:疫毒之邪夹湿热或暑湿之邪侵犯肠道,滞于肠中,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司,通降不利,气血凝滞,肠腑脂膜和血络受损,故大便赤白脓血;气机阻滞不通则腹痛.里急后重;湿热蕴结下注,则肛门灼热,排便次数多,并发热;舌、脉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2.1.3.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理气行血。
2.1.4.方药运用:
2.1.4.1.常用方:芍药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大黄、芍药、当归、肉桂、槟榔、木香、炙甘草。
方中黄芩、黄连苫寒清热燥湿为君药;辅以大黄清热通便导滞;佐以芍药、当归、肉桂和营卫活血治脓血,且芍药能止下痢,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调气导滞,除后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湿,调和气血之功。
2.1.4.2.加减:热偏重者,见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丹皮、马齿苋、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和营;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化湿和中;表热者,加荆芥、薄荷、葛根、连翘以清表热。
2.1.4.3.临证参考:本证有表证必先解表或表里双解,可用葛根芩连汤。本证有无表证.关键在于是否有浮脉,有浮脉必有表证。
2.2.热毒炽盛证
2.2.1.症舌脉: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气味腐臭,或恶心呕吐,噤口不食,或下痢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则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2.2.2.病机分析:染上极为毒烈的疫毒之邪,毒邪蕴聚肠中,不得外泄.化热化火,热毒炽盛与肠中气血相搏结,气血凝滞,脂膜和血络受损故发病急骤,腹痛剧烈,下痢鲜紫脓血,气味腐臭;疫毒之邪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气上逆见恶心呕吐,噤口不能食;热毒炽盛化火,陷入营血则下痢前即见高热,腹满胀痛,烦躁不安;病情进一步发展,热毒之邪迅速传变,热盛风动,疫毒内闭,正不胜邪而出现厥脱,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则昏迷;舌、脉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2.2.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2.2.4.方药运用:
2.2.4.1.常用方: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方中重用白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主药;黄连、黄柏、秦皮均为苦寒之品,且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四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之功。
2.2.4.2.加减:本证尚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马齿苋、丹皮、赤芍、白芍,以增强其清热解毒凉血之功;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以荡涤疫毒之邪;高热神昏者,加羚羊角、水牛角;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血解毒;痉厥抽搐者,加石决明,重用钩藤以镇肝息风;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细弱者,急服参附汤,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2.2.4.3.临证参考:本证来势急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昏迷、惊厥等症状常出现在下痢之前,此为疫毒内闭,宜急用大承气汤灌肠以荡涤肠腑,使疫毒之邪从下排出,之后再用白头翁汤加生大黄、马齿苋、白芍以保留灌肠。对于出现的各种危急变证,应采用综合措施抢救,可参照本节应急措施部分。
2.3.寒湿困脾证
2.3.1.症舌脉:腹痛,下痢赤白黏冻,伴头身困重,脘痞纳少,口黏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2.3.2.病机分析:疫毒之邪夹寒湿之邪滞于肠中,伤于气分,阻遏脾阳而成本证,症见腹痛,下痢赤白黏冻;寒湿困脾,脾阳不振,清阳小升则头身困重;健运失司则脘痞纳少;寒湿中阻则口黏不渴;舌苔、脉象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2.3.3.治法:温化寒湿,行气导滞。
2.3.4.方药运用:
2.3.4.1.常用方:胃苓汤加减。药用苍术、厚朴、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
本方由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而成。苍术燥湿运脾,厚朴燥湿除满,行气导滞,二药合用燥湿运脾之力增强;白术配苍术健脾燥湿,陈皮合厚朴行气化滞,茯苓、猪苓、泽泻淡渗水湿,茯苓又可助白术、陈皮以加强健脾和中之功效,肉桂既可化膀胱之气,又可暖中宫,散寒湿;甘草调和诸药。
2.3.4.2.加减:偏寒者,加砂仁、吴茱萸、草豆蔻以温中散寒;湿重者,加藿香、半夏;若见寒湿化热之势。加洒黄连以清热燥湿;兼外湿者,加羌活、防风。
2.3.4.3.临证参考:本证临床不多见。菪在暑天感受寒湿而痢者,改用纯阳正气丸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寒热错杂者,用《伤寒论》中诸泻心汤治疗。
2.4.脾阳亏虚证
2.4.1.症舌脉:病久迁延不已,下痢白黏冻状,排便不畅,腹部冷痛时作,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弱。
2.4.2.病机分析:下痢日久,耗伤阳气,脾阳受损,疫毒之余邪滞于肠中,迁延不已,故大便呈白黏冻状,排便不畅;脾阳亏虚,肠络失于温养,故腹冷痛时作;脾阳虚,不能温四末,故畏寒肢冷;舌、脉均为虚寒之征。
2.4.3.治法:温补脾阳,涩肠固脱。
2.4.4.方药运用:
2.4.4.1.常用方:真人养脏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肉豆蔻、肉桂、当归、白芍、木香、诃子、炙甘草。
方中人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补中为主药;辅以辛温热的肉桂、肉豆蔻温阳暖脾土;佐以当归、白芍养阴和血.脾虚气滞故又佐以木香醒脾气,调肠道气机,并少佐诃子以涩肠止泻;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2.4.4.2.加减: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实;若仍有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加山楂、槟榔以导滞除积。
2.4.4.3.临证参考:本证以阳气虚为主要表现,故晕在恢复阳气,同时脾阳虚损及肾阳,脾肾阳虚可见阴盛格阳症状,病情危重,变化快,应予注意和重视。
2.5.正虚邪恋证
2.5.1.症舌脉:下痢时发时止,发作时大便赤白黏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5.2.病机分析:痢疾误治失治,病根不除,则正虚邪恋,饮食不当,起居不慎,或外邪、思虑、郁怒等诱因而发病,故下痢时发时止;疫毒之余邪未尽,滞于肠中,故发作时大便赤白黏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脾气不足故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脉均为正气虚之征。
2.5.3.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2.5.4.方药运用:
2.5.4.1.常用方:连理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干姜、黄连、茯苓、炙甘草。
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健脾益中为君药;臣以白术燥湿健睥补虚。助人参健脾益气补中;千姜温中健脾,茯苓淡渗利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除肠中湿热余邪,共为佐药;甘草健脾益中,调诸药为使药。
2.5.4.2.加减: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莪术、蒲黄等;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仁以温化寒湿;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南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睥丸;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热燥湿。
2.5.4.3.临证参考:治疗时应注意清理余邪,不可峻补,以防恋邪而复发。
3.其他疗法
3.1.中成药
3.1.1.葛根芩连微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用于细菌性痢疾腹泻、身热烦躁者。
3.1.2.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菌痢、肠炎。
3.1.3.乌梅九:每次2丸,每日2~3次,空腹温扦水送下。用于久痢久泻。
3.1.4.加味香连丸: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腹痛下坠。
3.1.5.枳实导滞丸:每次6~9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痢疾里急后重。
3.1.6.香连丸:每次3~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3.1.7.清开灵注射液:本品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400ml中,每日2次静脉滴注。用于本病高热。
3.1.8.生脉注射液:用生脉注射液50ml加25%葡萄糖注射液50ml静脉注射,每10分钟1次,连续用药,待血压正常后,改为生脉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直至血压稳定。用于本病厥脱、休克。
3.2.单验方
3.2.1.湿热痢
3.2.1.1.独头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
3.2.1.2.黄连15g,乌梅20g,共研细未,每次服6g,每6小时1次。
3.2.2.赤白痢
3.2.2.1.乌梅烘干研粉,每次吞服3~6g,每日3次。
3.2.2.2.鲜大蓟1把,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2g。取水1碗。煎至半碗,每日早晚服2次。
3.2.3.痢下酱色,时作时止鸦胆子去皮去壳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个疗程。
3.2.4.急性痢疾
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5g,马齿苋20g。水煎取汁200ml,候温,保留灌肠,每次100ml,每日 2次,连用7天。
3.2.5.各种痢疾独头蒜捣烂取汁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用7天。
3.2.6.治痢而滑脱不禁赤百脂30g,炮姜10g,水煎服。
3.3.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3.3.1.湿热痢
3.3.1.1.大黄30g,川黄连、木香各20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食醋拌和调成厚泥状,纳入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3.3.1.2.诸葛行军散:姜粉1.5g,硝石1g,牛黄15g,雄黄25g,硼砂15g。冰片15g,人工麝香15g,珍珠15g,共研为细末,装瓷瓶内,每次用药末0.6g,纳入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
3.3.2.寒湿痢
3.3.2.1.吴茱萸、胡椒各10g,共研为细未,醋调成膏,敷神阙穴、涌泉穴(双),每日换药1次。
3.3.2.2.胡椒、绿豆、巴豆仁各2g。共研为细末,用熟大枣肉凋成膏,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3.3.2.3.巴豆去壳3粒,绿豆7粒,胡椒10粒,红枣2枚(去核)。诸药混合,捣融如膏,用时取膏1/2,分贴于神阙穴和脾俞穴,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1换,2~3次即愈。
3.3.3.虚寒痢鲜鲫鱼1条,胡椒16粒,共捣如泥,贴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3.3.4.正虚邪恋痢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各200g,干姜100g,煅龙骨100g,乳香、没药各15g,肉豆蔻50g。诸药共研细末,熬膏贴脐。
3.4.针灸和拔罐
3.4.1.针灸
3.4.1.1.湿热痢 取合谷、上巨虚、天枢、内庭等穴,均用泻法。
3.4.1.2.热毒炽盛 取灭枢、足三里、曲池等穴。抽搐不止者,加人中、太冲、阳陵泉;高热神昏者,加水沟、委中;厥脱加关元。天枢、足三里、曲池均施凉泻法,委中以三棱针刺血,关元隔盐灸,人中、太冲、阳陵泉均用泻法。
3.4.1.3.寒湿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等穴。合谷、天枢、上巨虚均用泻法,中脘、阴陵泉平补甲泻,气海补法,并加灸。
3.4.1.4.正虚邪恋痢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脾俞、胃俞、神阙等穴。合谷、灭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关元、脾俞、胃俞用补法,并加灸,神阙穴隔盐灸。
3.4.2.拔罐
3.4.2.1.火罐 取大肠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架火法将罐扣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
3.4.2.2.刺血拔罐 取大椎、脾俞、肝俞;大肠俞、胃俞;灭枢、中脘、关元等组穴。以上3组穴,每日取1组。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不锈钢三棱针对所选的一组穴位刺入皮肤2~3cm深,以出血为宜,然后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扣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4.转归与预后:急性痢疾,经及时治疗,一般在2周左右转向痊愈,预后良好。但惟对热毒炽盛证须高度重视,本证若抢救不力或延误救治,或平素正气亏虚而疫毒强盛,则毒邪可直入心营,或热动肝风,出现厥脱之证。急性痢疾若误治失治亦可转为慢性痢疾,病情缠绵,反复发作,治疗不易。
5.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把好“病从口入”关,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5.1.切断传染途径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饮水、食物、粪便的管理.灭苍蝇滋生场所,灭蟑螂,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吃水果生蔬菜前要洗烫,不随地大小便。
5.2.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病人,对轻型不典型的病人和带菌者要及早发现,进行隔离和彻底治疗。对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及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便培养。
5.3.在流行地区及易发季节,经常嚼食大蒜、马齿苋等,可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