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不良反应:全面了解与应对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成为了全球抗击疫情的关键举措。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如同其他疫苗一样,新冠疫苗在接种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了解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对于提高公众对疫苗的正确认识、保障接种安全以及科学应对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疫苗的基本情况 疫苗的种类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新冠疫苗主要有几种类型,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 灭活疫苗:是将培养扩增的活病毒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以后,经过系列纯化技术制备的疫苗。我国的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均为灭活疫苗。
-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采取5型腺病毒作为载体,导入新冠病毒抗原基因,通过生物反应器制成活载体疫苗。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生产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就是此类。
- 重组蛋白疫苗:是将最有效的抗原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体外细胞中来表达。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属于这一类型。
疫苗的作用原理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虽然制备方法不同,但作用原理都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当疫苗进入人体后,其中的抗原成分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一旦真正的新冠病毒进入人体,这些抗体和免疫细胞就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识别并清除病毒,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分类 一般反应一般反应是指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
- 局部反应
- 红肿:接种疫苗后,在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由于疫苗中的抗原物质刺激了局部组织,引起了炎症反应。红肿的范围一般较小,通常在接种后的1 - 2天内出现,持续1 - 2天可自行消退。
- 硬结: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注射部位还可能会出现硬结。硬结的形成是因为疫苗在局部组织中吸收较慢,导致局部组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纤维化。硬结一般质地较硬,大小不一,多数情况下在1 - 2周内会逐渐变软并消失。
- 全身反应
- 发热:发热是新冠疫苗接种后常见的全身反应之一。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3℃ - 39℃之间),少数人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发热通常在接种后的6 - 24小时内出现,持续1 - 2天可自行缓解。
- 乏力:许多人在接种疫苗后会感到乏力,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被激活,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产生免疫反应。乏力的症状一般较轻,会在几天内逐渐恢复。
- 头痛: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症状,这可能与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的血管扩张或神经刺激有关。头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多数情况下会在1 - 2天内自行缓解。
异常反应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异常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 过敏反应
- 皮疹: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皮疹。皮疹可以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多种形式,可伴有瘙痒。皮疹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 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虽然发生率极低,但病情凶险。过敏性休克通常在接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 神经系统反应
- 吉兰 - 巴雷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少数情况下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肌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呼吸衰竭。
- 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脊髓的横贯性损害,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个体差异-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疫苗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接种疫苗后发热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对疫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出现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 性别: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可能略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免疫系统的差异有关。例如,女性的免疫系统可能更为敏感,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可能更强烈,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健康状况: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抵抗力会下降,接种疫苗后发生局部感染和全身反应的可能性会增大;免疫功能低下者由于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疫苗的刺激,从而更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疫苗因素- 疫苗类型: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由于其制备工艺和成分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也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腺病毒载体疫苗可能会引起相对较多的全身反应,如发热、乏力等;而重组蛋白疫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发生率都较低。
- 疫苗批次: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疫苗,不同批次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疫苗的生产工艺、原材料质量等因素有关。虽然疫苗在上市前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但仍有可能出现个别批次的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的情况。
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 不良反应的监测- 接种点监测:在疫苗接种点,医护人员会对接种者进行密切观察,询问接种后的感受,检查接种部位的情况等。一般要求接种者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
- 主动报告:接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向接种单位或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表现、严重程度等信息,以便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和分析。
- 监测系统: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可以为疫苗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不良反应的处理- 一般反应的处理
- 局部反应:对于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进行冷敷,以减轻局部充血和疼痛;24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硬结的吸收。如果红肿、硬结较大或伴有疼痛明显,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物,如金黄散等。
- 全身反应:对于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反应,症状较轻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多喝水、多休息等方式缓解。如果发热体温超过38.5℃,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一般情况下,全身反应会在1 - 2天内自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 异常反应的处理
- 过敏反应:对于轻度的过敏反应,如皮疹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措施包括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补液、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 神经系统反应:一旦发生神经系统反应,如吉兰 - 巴雷综合征、横贯性脊髓炎等,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免疫调节,以及进行康复训练等。
如何降低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接种前的准备- 健康评估:在接种疫苗前,接种者应如实向医护人员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过敏史、近期用药情况等。医护人员会根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 了解疫苗信息:接种者应了解新冠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疫苗的类型、作用、不良反应等。这样可以在接种前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因对疫苗不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留观:接种疫苗后,一定要按照要求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在留观期间,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 休息与饮食:接种疫苗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 观察症状:接种者在接种后的几天内,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注意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要及时记录症状的发生时间、表现和严重程度,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关于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误区 有不良反应就说明疫苗不安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疫苗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质量检测,只有在确保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才会被批准上市。疫苗的不良反应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暂时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与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相比,接种疫苗的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没有不良反应就说明疫苗没有效果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疫苗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实现的,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反应强度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没有发挥作用。实际上,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接种了疫苗,大多数人都可以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结论新冠疫苗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暂时的,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得到缓解。通过了解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正确认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配合疫苗接种工作,按照要求做好接种前的准备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共同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贡献力量。在未来,随着对新冠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疫苗不良反应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更好地保障疫苗接种的安全和有效。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