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的注意事项全解析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喝中药并非简单地将药汤一饮而尽,其中涉及到诸多注意事项。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喝中药的注意事项。
一、服药时间1.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决定
- 饭前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器疾病,通常宜饭前服。因为此时胃中食物较少,药物可直接与胃肠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进入小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例如,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饭前服用能使药物更好地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 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多宜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此外,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含有大黄、芒硝等泻下成分的中药,也应在饭后服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 空腹服: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宜在空腹时服用。这样可以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例如,治疗蛔虫病的中药,空腹服用能更好地发挥驱虫作用。
- 睡前服: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此外,缓下剂也可在睡前服用,以便第二天清晨排便。
2. 遵循特殊药物的服用时间要求
某些特殊药物有特定的服用时间。如鸡鸣散,宜在五更时冷服,此时人体阳气开始生发,药物能更好地发挥温阳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二、服药温度1. 温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都应温服。这是因为中药大多由多种植物、动物、矿物等成分组成,温服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温服也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治疗风寒感冒的麻黄汤、桂枝汤等,温服后可使患者微微出汗,达到解表散寒的目的。
2. 热服
治疗寒证的中药,如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药物,宜热服。热服可以借助药力和热力的双重作用,增强药物散寒、温通经络的功效。例如,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热服能更好地驱散寒邪,温暖脾胃。此外,在寒冷的季节或环境中,热服中药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温暖。
3. 冷服
治疗热证的中药,如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药物,可冷服。冷服可以增强药物清热降火的作用,同时避免热药热服可能导致的病情加重。例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冷服能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应慎用冷服中药,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三、饮食禁忌1. 一般饮食禁忌
- 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性温热,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在服用中药期间,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加重病情。例如,在服用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中药时,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会使体内的火热之象更盛,从而降低药物的清热作用。
- 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负担。在服用中药期间,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食用油腻食物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此外,一些治疗痰湿、湿热等病症的中药,与油腻食物同服,会使病情缠绵难愈。例如,在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时,食用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食物,会影响药物的祛湿效果。
- 生冷食物:生冷食物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在服用中药期间,食用生冷食物会影响药物的温通作用,尤其是在服用温阳散寒、健脾暖胃的中药时,更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例如,冷饮、生鱼片、凉拌菜等,都应在服药期间忌口。
- 腥膻食物:腥膻食物如鱼、虾、蟹、羊肉等,含有异性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在服用中药期间,食用腥膻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诱发过敏症状。特别是在服用治疗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的中药时,更应避免食用腥膻食物。
2. 特殊药物的饮食禁忌
某些特殊药物有特定的饮食禁忌。例如,服用人参时,不宜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的作用,会降低人参的补气功效;服用地黄、何首乌时,不宜吃葱、蒜、萝卜,以免影响药物的滋阴补血作用。
四、药物相互作用1. 避免与西药同时服用
中药和西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不同,同时服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中药中的鞣质与西药中的铁剂、钙剂等结合,会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中药中的黄连、黄柏与西药中的乳酶生、整肠生等益生菌制剂合用,会抑制益生菌的活性,降低药效。因此,在服用中药和西药时,应间隔1-2小时。
2. 注意中药之间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有“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十八反”是指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是指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在使用中药时,应严格遵循这些配伍禁忌,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 孕妇
孕妇在服用中药时需要特别谨慎。某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芳香走窜等作用,可能会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例如,桃仁、红花、麝香、巴豆等,孕妇应禁用。此外,一些药物虽然没有明显的毒性,但在孕期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孕妇在服用中药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儿童
儿童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服用中药时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同时,儿童的味觉较为敏感,中药的苦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服药依从性。可以将中药适当加糖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剂型,以提高儿童的接受度。此外,儿童在服用中药时,应密切观察其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3. 老年人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服用中药时,应选择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并适当减少剂量。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在服用中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在服用中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六、煎药方法1. 煎药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锈钢锅也可以使用,但不宜使用铁锅、铝锅等金属器具,因为金属离子可能会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2. 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纯净水、蒸馏水为宜,也可以使用自来水,但应先将水静置一段时间,让水中的氯气挥发掉。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宜,质地疏松、体积较大的药物,用水量可适当增加;质地坚实、体积较小的药物,用水量可适当减少。
3. 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分为文火和武火。一般在煎药初期,先用武火将水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煎,以保持药液微沸状态。不同的药物对火候有不同的要求,例如,解表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宜用武火急煎;滋补药则需要慢火久煎,以充分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4. 特殊药物的煎法
- 先煎:一些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龙骨、牡蛎、磁石等,应先煎30分钟至1小时,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
- 后下:一些芳香类药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应在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以免有效成分散失。
- 包煎:一些粉末状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等,以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等,应先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免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
- 烊化: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先用开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后,再与其他药物的药液混合服用。
- 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西洋参等,应单独煎煮,然后将药液与其他药物的药液混合服用,以充分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
七、服药剂量和疗程1. 服药剂量
中药的服药剂量应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定。一般来说,成人每日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儿童的服药剂量应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减少。在服用中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2. 服药疗程
中药的治疗疗程因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而异。一般来说,急性疾病的治疗疗程较短,可能需要服用3-7天;慢性疾病的治疗疗程较长,可能需要服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服药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八、服药后的反应观察1. 正常反应
服用中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反应,如微微出汗、轻微腹泻等。这些反应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不必过于担心。例如,服用解表药后微微出汗,是药物通过发汗解表的方式驱散外邪;服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后轻微腹泻,是药物通过泻下的方式清除体内的热毒。
2. 异常反应
如果服用中药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药物过敏、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处理。
九、储存和保管1. 汤剂的储存
如果一次煎煮的中药汤剂较多,需要储存一段时间,应将药液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一般来说,冷藏保存的中药汤剂可以保存2-3天,但如果药液出现异味、浑浊、沉淀等现象,应停止服用。
2. 中药饮片的保管
中药饮片应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保存,避免受潮、发霉、虫蛀。一些容易受潮的中药饮片,如枸杞子、地黄等,应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保存,并定期检查。
喝中药虽然有诸多注意事项,但只要我们了解并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就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服用中药期间,我们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有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