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
小肠疝气是指腹腔内的小肠从腹壁薄弱位置开口处向外突出,常见于腹股沟部位和脐部,称为腹股沟疝和脐疝。正常情况下,人体腹部的脏器是由腹壁保护在腹内的,但是腹壁也会有一定的薄弱点,当腹腔内的压力升高时,脏器则有可能会通过腹壁内的薄弱点向外突出。目前小肠疝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先天因素、性别因素等。一般来说轻微的小肠疝气不会有明显的肿块,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肿块。小肠疝气其实是一种良性的疾病,经过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
基本病因
目前产生小肠疝气的确切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小肠疝气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年龄因素、腹腔压力大、腹壁局部薄弱等。
1、遗传因素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小肠疝气可遗传,但是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疝气则孩子的发病几率可能会增加。
2、先天因素
胚胎早期发育异常导致了腹膜鞘突(搞完在胚胎发育时期位于腹内,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向下移动,直至出生时会完全进入阴囊,而在睾丸下降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通道,称为鞘状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会逐渐变得薄弱,导致小肠容易从腹壁薄弱点突出。
4、腹腔内压力增大
主要是由强力劳动或排便等导致了腹内压骤增,是产生腹股沟疝的动力。
5、腹壁局部薄弱
任何腹股沟疝,都存在腹横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是腹内筋膜衬覆于腹前外侧壁内面的部分)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
6、其他
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典型症状
对于早期轻微的小肠疝气可能并没有明显的肿块突出,仅在长时间站立时突出部位会有明显的坠胀感,随着病情的发展突出部位会出现无痛性的肿块,有时也可伴有疼痛、肿胀和牵涉痛。病情严重是疝囊会发生嵌顿,若不解除则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疝。
1、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有肿块并且偶有胀痛,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
2、难复性斜疝
与易复性斜疝相比,主要表现为胀痛加重且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3、滑动性斜疝
主要表现为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并伴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4、嵌顿性斜疝
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如不及时处理,可进展为绞窄性疝。
5、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严重,在肠祥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但病情并未好转。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脓毒症或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并发症
1、肠梗阻
当突出的疝囊发生嵌顿时,容易并发肠梗阻,发生肠梗阻时患儿可出现腹胀、呕吐、腹痛、排气和排便停止等症状。
2、器官缺血坏死
疝气发生嵌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疝囊内器官缺血、坏死、穿孔,这主要是由于疝内容物在腹股沟管内持续受压所致。发生坏死的器官通常多数是小肠,女性还可能是卵巢和输卵管,男性有可能是睾丸。
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