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障碍在临床上不仅多见,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在医疗、护理、病房管理方面,尤其对患者本人的健康、安全、以及周围环境、社会秩序等等影响和危害更大。这类障碍的症状表现不一,影响也不相同,但是。对诊断、治疗等等方面却是很值得重视的。其中在思维、言语、情感方面的失调,同样不仅有很明显的反映,而且它们相互之间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因此,思维、言语、情感方面的失调与运动行为的障碍是不可分割的。
临床上最常见的行为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指动作和言语活动的显著增加。因为行为受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影响,行为的变化常常也反映了认识恬动和情感活动的变化。可分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必奋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若增加的行为和思维、情感协调一致时称作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如躁狂状态、焦虑状态,若增加的言语和行为与思维及情感不一致时称作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如精神分裂症、谵妄状态时的兴奋即归于这一类型。精神运动性兴奋往往是精神活动普遍性的兴奋。但是在每一个患者和每一种疾病时具体表现却明显不相同。当兴奋涉及到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时称作普遍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兴奋仅限于精神活动的某一个或菜几个方面时称作局限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只有动作增加而无言语增加时称作言语性兴奋。
根据兴奋的具体表现以及伴随现象,可以区分为下列形式的兴奋。
1.1.躁狂性兴奋(manic excitement)
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的主要表现(也可见于某些药物如阿的平及合霉素中毒时或躯体疾病引起的躁狂状态),称之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在这类兴奋状态中,包括有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主症现象。同时还常伴有一种自身感觉良好的舒适感。其临床特征为:兴奋遍及精神活动各方面,但以情感高涨更为突出,并且往往以此为主导而影响和支配其他方面的活动。患者显得洋洋得意,意气昂扬,谈笑风生,戏谑诙谐,使周围人感到轻松愉快,但经不起批评,易激动触怒,不到片刻,叉若无其事。联想迅速,意念飘忽,音联意联,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内容丰富多彩,尚能联系实际。如有夸大观念,则态度傲慢,盛气凌人,注意力随境转移,动作增多,终日忙碌,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患者有时挥金不吝,请客送礼,盛装艳服,卖弄风情,情欲亢进。患者的情绪、思维及行为三方面相互协调,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完整.互相协调和配合。能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言语交流。同时,患者的意志活动和表情,也与当时他的思想、内心体验和愿望相一致。所以病人的言语和行动都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情感活动能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1.2.青春性兴奋(hebephrenie excitement)
这类兴奋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在它的临床表现中,患者的言语、行为和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言语和行为均增加,动作和行为既无明显的动机和目的,也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本能意向(食欲,性欲)增强,严重时可出现意向增强或倒错。此外在整个临床表现中都具有一种特殊的行为愚蠢、幼稚、做作、冲动、荒谬和离奇的特点,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哭笑无常或痴笑,言语支离破碎,即使换着玩载歇载舞,显得很欢乐似的,但也不能引起旁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又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1.3.紧张性兴奋(catatonic excitement)
这类必奋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临床表现:兴奋常突然发作,强烈粗暴、冲动、杂乱,但又单调而刻板,并且有一种局限性的性质,往往无端攻击他人,伤人毁物,既无明显的原因,也无确切的指向和目的,使人无法捉摸,以致难于防御.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往往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一种。
1.4.器质性兴奋(organic excitement)这是一类在大脑器质性病变时所出现的兴奋状态。多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慢性脑外伤性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等等疾病,兴奋状态与脑损害时的痴呆和人格改变有关。这类兴奋状态的共同特点是:动作行为多杂乱,并带有冲动性,甚至可出现攻击性行为。思维活动缓慢迟钝,反应时间较长,语量增多,常出现持续言事或重复性言语。情感脆弱而不稳定,易激惹,还常出现欣快,有时也可见到强制性哭笑。平时常有一种好做无目的动作的倾向。这类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严重时出现痴呆现象和人格异常。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一种。
1.5.心因性兴奋(psyehogenic exeitement)
指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兴奋,躁动,恐怖,紧张,激越,喊叫,惊慌逃跑,跳窗,跳楼,无目的地奔跑,痛哭流涕.甚至情感爆发,痉挛发作。言语内容与心因有关。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后级恢复。主要见于反应性精神病。多有轻度意识障碍,事后多有遗忘。
2.精神运动性抑制:
精神运动性抑制(psyehogenic inhibition)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和缄默症。
2.1.木僵状态(stupor)
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普遍减少。患者整天睡卧于床,或长时间呆立呆坐,不动不言不语。若有偶尔的翻身、坐起、走动或少量的自发言语时称作亚木僵状态。按照临床表现及病因或病理机制的不同,木僵状态可以分以下几类:
2.1.1.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这是在紧张性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抑制的表现。在行为动作普遍性抑制的同时,以全身骨骼肌的僵住不动为突出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动笨拙。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僵住不动。任何刺激如针刺皮肤等都不能引起相应的反应或躲避(防御反射)。由于吞咽活动也遭涉及,病人不咽唾液。而任其沿口角外流,以致口腔黏膜往往发生糜烂。大小便潴留,也不主动排出。白天一般多卧床不起。但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则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也可低声回答。此时患者的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变化仍能感知。他完全知道别人对他的摆弄,但却不能加以抗拒。当患者症状缓解后.均能回忆并叙述这些经过,一般持续数天、数月。少数可达数年之久。与紧张性兴奋一起构成紧张症状群.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1.2.心因性木僵(psyehogenic stupor):这是一种在急速而强烈的精神创作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出现行为和盲语活动的抑制状态。例如:亲人的突然死亡,意外的灾祸或严重地威胁生命的其他事件。临床上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抑制状态,表现果若木鸡,面无表情,全身僵住不动,缄默少语,拒绝饮食,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甚至呈现僵住状态。一般表现为亚木僵状态,持续时间短暂,或转为兴奋状态,或迅速恢复正常。此时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恢复后对病程经过不能完全回忆。见于反应性精神病。躯体方面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心跳加速,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瞳孔散大等等。
一些癔症患者也可以出现木僵,往往是心因性木僵延续发展而来。开始时属于心因性反应,以后逐渐变成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从这种行为中患者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某些好处。这些患者在无人时可以自动进食,经过催眠或麻醉诱导可发现内心矛盾冲突,也可以使木僵恢复。
2.1.3.抑郁性木僵(depressive stupor):是抑郁状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在严重的情绪低落的同时,患者的行为和言语活动明显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没有自主性的行为和动作,缄默不语,卧床不起,对一般的言语刺激没有反应。但在反复询问下可以获得极其微弱而筒单的语言回答,或者出现点头与摇头等姿势性语言的应答,谈起能触动患者内心变化的事件时可以引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状态,一般为亚木僵。此外,患者的情感活动无论在表情、姿势方面和他内心体验都是相符合的。过是与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的区别之处。
2.1.4.器质性木僵(organic stupor):比上述几种少见。是发生于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时的木僵,如病毒性脑炎、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脑干肿瘤、脑外伤等。患者没有自发的言语和动作,但可以被动进食。有大小便失禁,神经系统损害的阳性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并且也可见到一些意识障碍及痴呆的现象。根据这些特点可以与上述各种功能性木僵鉴别。
2.2.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
是在木僵时肢体僵住不动的基础上,将患者的四肢抬高并弯曲成不同的角度,即使摆在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而不变动。如同泥塑蜡铸一般,这种现象称为蜡样屈曲。有时将病人头部抬高离开床面,他持续在一个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躺着,即使很长时间,他也不自动纠正,即所谓空气枕头。
2.3.缄默症(mutism)
指患者总是保持沉默不语,反复提问也不说一句话。但有时可用笔书写或用面部表情、手势等方式来表达思想。这种现象不是由于脑器质性疾病损害语言中枢引起的失语表现,也没有声带、舌等发音器官的疾病。与癔症性失音也不相同.后者虽不说话,但有强烈的发声要求,积极用手势与书写来表达。而缄默者并无主动发声的渴求。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的表现之一。
另外。在儿童的选择性缄默症也主要表现为缄默不语,但是选择性。一般在学校出现.回家后即能正常言语交流,也可以是与家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交流时也可用文字或姿势语言交流,它属于一种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情绪的异常。
3.违拗症:
违拗症(negativism)指患者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表现出无意的、不自主的对抗。这主要有两种表现:
3.1.主动性违拗(active negativism)
患者做出与对方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如医生要求病人张口检查时,病人却反而紧紧地闭嘴,当要他闭嘴时,他却张开嘴。
3.2.被动性违拗(passive negativism)此时患者对医生的要求都加以拒绝,并不做出相应行为反应。
4.被动服从:
被动服从(passive obedience)指患者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任何要求和命令,任人摆布,即使会引起痛苦的后果也照样服从。如在寒冷的冬天,要患者脱光衣服,尽管他冷得全身发抖也会立即执行。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及催眠状态。
5.模仿动作:
模仿动作(echopraxia)指患者不自主地、刻板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如医生检查完患者后去卫生间,他也跟卫生间,医生从口袋拿出钢笔写病历,他也做出从口袋中拿笔而后写字的动作,此症状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刻板动作:
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指患者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一些毫无意义和目的的动作。如患者把病房门打开又关上,在草坪里兜圈子走,如此反复地进行数十分钟。常伴有刻板言语,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刻板动作与强迫动作不同之处是其动作机械地自动进行,动作本身不可理解,患者本身也没有想控制与摆脱的愿望,因而没有痛苦不安的情绪体验。
7.持续动作:
持续动作(perseveration)指患者经常重复新近发生的动作,即一种新的动作出现以后持续不变地重复多次。如医生要求患者抬起右脚时患者照着执行,接着要求他用手指点医生的手后再指自己的鼻子时他仍然抬起右脚,再要他伸出舌头时他还是抬起右脚。但持续动作不如刻板动作那么单调、刻板和持久,仅仅是重复新近的动作数次而已。它常常与持续言语同时存在,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8.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eompulsive act)指患者明知没必要做但不自主地反复进行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