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同工酶适应症与禁忌
-
正常指标:
酶测定温度37℃,底物溶液中不含P-5'-P成分。成人ALT为5~40U/L。
-
异常指标:
升高
-
检查分析:
1、病毒性肝炎隐性感染:血清ALT测定是在非选择性人群中筛选出无症状的病毒性肝炎隐性感染患者的常用指标,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尤其在献血者的选择方面,相当于参考值上限1.5倍的血清ALT升高可作为剔除可能感染肝炎(丙肝)的献血者的依据。
2、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典型病例在黄疸出现前1~2周血清ALT、AST活性即开始迅速升高,至黄疸出现后达峰值,并保持1~2周,此后即迅速下降,至黄疸出现后6~7周基本恢复正常。急性期血清ALT、AST的升降基本保持平行,ALT的增高幅度一般大于AST。不同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血清ALT演变规律不一。急性肝炎时,血清ALT、AST升高幅度大致能反映肝细胞坏死程度,即ALT升高幅度一般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平行,如病情较严重的黄疸型肝炎血清ALT升高幅度一般比无黄疸型肝炎大。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如此。暴发型肝炎时,由于肝细胞广泛而严重的坏死,肝细胞浆内ALT已释放殆尽,加之ALT半衰期较短,导致血中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血清胆红素(TBil)继续进行性升高,二者不再保持平行关系,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
3、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患者血清ALT也都持续或无规律反复增高,增高幅度(多数比正常高3~5倍)一般大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CPH)(多数比正常高1~2倍)。
4、血清ALT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的良好指标。血清ALT升高与HBV在体内复制有一定关系。
5、血清m-ALT的检测对于判断急性肝炎肝实质损害程度以及慢活肝和慢迁肝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6、血清ALT可作为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评价指标。
-
适宜人群:
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肝病科基础检查。
- 不适宜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