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风邪偏胜
1,临床表现: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不局限于一处,而以上肢,肩背为多,或兼恶寒发热。恶风汗出。舌苔薄白,脉浮。
2、病因病机:风寒湿病邪杂感,风邪甚于寒湿,故见游走性关节疼痛。
3,治法:以祛风为主,佐散寒胜湿。
4,方剂:防风汤(《宣明论方》)加减。
药物:防风10g,当归10g,茯苓15g,黄芩10g,秦艽15g,葛根15g,麻黄6~10g,甘草6g。
方义:防风、秦艽疏散风邪,兼能祛寒胜湿;配葛根、麻黄以增强疏散风寒作用;伍赤茯苓加强利湿之功;风寒湿邪痹着关节,血液运行不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当归行血通络;风为阳邪,善从热化,故用黄芩苦寒泄热;甘草调和诸药,兼益脾气。
加减:四肢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桂枝、白芍、桑枝、松节以增强祛风敲寒,通络止痛。若肩颈痛甚者,重用葛根;上肢痛甚者,宜加威灵仙;下肢痛甚者,宜加独活、牛膝。舌苔不黄,小便不黄者,去黄芩;口干而舌苔薄黄者,桂枝改用桑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可加入少量川芎、红花,配合当归以加强养血活血作用。
5、变通法:若既见疼痛游走无定,又见局部痛势较甚者,可选用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药用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蛆、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等,祛风止痛。风湿经久而化热,又有血虚者,可用大秦艽汤(《医学发明》)加减,药用秦艽、羌活、独活、白芷、细辛、防风、石膏、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生熟地、获苓、白术。甘草等,祛风化湿清热,养血通络。
(二)寒邪偏胜
1,临床表现:关节疼痛,痛势剧烈,似同刀割、针刺,痛处固定不移,遇寒冷则痛势增剧,得热则痛势稍缓,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舌苔白,脉弦紧。
2,病因病机,由于寒邪偏胜,寒性凝滞,因而关节疼痛,固定不移。
3,治法:以散寒为主,佐祛风胜湿。
4,方剂;乌头汤(《金匮耍略》)加减。
药物:制川乌10g,麻黄10g,白芍15~30g,黄芪15~30g,甘草10g,蜂蜜适量(冲入上药煎剂)。
方义:乌头逐寒止痛,麻黄以增强祛寒之功;用黄芪朴气、白芍养血,又能制止乌、麻温燥之性;甘草、蜂蜜甘以缓急,又能缓解乌头之毒。乌头系大辛太热有毒之品,只能短期服用,不宜久投,用时应先煮沸1小时。
加减:四肢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桂枝、白芍、桑枝、松节以增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若肩颈痛甚者,加用葛根;上肢痛甚者,宜加威灵仙;下肢痛甚者,宣加独活、牛膝。
5、变通法:若疼痛部位较久,局部肿胀,寒冷较甚者,还可以配服五积散(《局方》)药用麻黄、白芷、生姜、葱白、于姜、肉桂、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茯苓、积壳、桔梗,当归、白芍、川芎,以温散寒邪为主,如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脉弦者,予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绦,可用小活络丹(《局方》),药用制川乌、制草乌、地龙、胆南星、炙乳香、炙没药等。如气血虚或素来体质弱者,可服大活络丹(《卫生鸿宝》),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进下。
(三)湿邪偏胜
I,临床表现:关节疼痛且有重着酸麻感,痛处固定,患处肿胀,得热或按则缓解,或兼身体困倦,手足沉重。舌苔自腻,脉濡缓。
2,病因病机:由于湿淫于内,骨节不利,故关节疼痛,且有重着酸麻感。
3,治法:以祛湿为主,佐祛风散寒。
4,方剂: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加减。
药物:薏苡仁15~30g,川芎6~10g,当归10~15g,麻黄6~10g,桂枝6~l0g,羌活10~15g,独活10~15g,防风10~15g,制川乌6~10g,苍术10~15g,甘草6~10g,生姜10g。
方义:薏苡仁、羌活、独活、苍术祛湿止痛,麻黄、川乌、桂枝、舫风、生姜祛风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病在肩颈,加用葛根;在上肢者,宜加威灵仙;在下肢者宜加牛膝。若肢体肿胀较甚,加汉防己、茯苓皮、五加皮;兼脘腹痞闷、舌苔厚白腻者,加砂仁、厚朴;肌肤麻木较甚者,加木瓜、稀莶草。
5,变通法:如上证恶寒无汗,可用麻杏苡甘汤合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以解表除湿、散寒止痛。药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白术、附子、生姜、大枣。如见湿郁经脉,身热身痛,胸闷脘痞,汗多自利,可用薏仁竹叶傲(《温病条辩》)加减,药用意苡仁、竹叶、滑石、蔻仁、连翘、茯苓、通草等,宣通化湿。
(四)热邪偏胜
1,临床表现:关节疼痛,灼热红肿。痛不可近,得冷则舒,兼有发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2,病因病机:素体阳盛阴虚,复感外邪,风寒湿之邪久郁化热,热邪壅结于关节,故关节疼痛,灼热红肿。
3,治法:以清热为主,佐祛风利湿。
4,方剂: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15g,粳米1撮,甘草6~10g,桂枝10g。
方义:生石膏清热除烦,桂枝解肌疏表,知母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和胃。
加减:热邪甚者,可加忍冬藤、连翘、银花、桑枝清热解毒、疏通经络。若邪热化火,火逼营血,宜加生地、丹皮,赤芍泄热泻火、清营凉血。
5,变通法:如兼见湿邪,发热口渴,身重多汗,可用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加减,用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苍术清热化湿。或用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木防己、石膏、桂枝、杏仁、滑石、通草等,化湿清热。如风寒湿已有化热,关节疼痛红肿,痛不可近,口渴心烦,但恶寒发热,为寒热交杂。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匿要略》)加减,以调和营卫、祛风散寒而兼清热,药用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防风、白术,寒船附子,热加石膏。如见发热口渴心烦,关节疼痛,灼热红肿剧痛,舌红绛者,可用千金犀角汤(《千金要方》)加减,水牛角片、羚羊角、黄苓、栀子、大黄、升麻、生地、豆豉、银花、地龙、虎杖、秦艽等,凉血清热通络。若羚羊角一时缺药者,则可改用清痹饮(经验方),药用生地、当归、赤芍、丹皮、防己、秦艽、知母、黄柏、地龙、防风、瓜蒌根、桑枝、威灵仙、大黄等;
(五)温热郁滞
1,临床表现: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其痛不休,有明显的酸楚感,局部时觉潮热,甚则红肿,伴口苦,尿黄,或兼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弦缓或濡数。
2,病因病机:湿热郁滞壅阻,经脉气血不通。
3,治法:燥湿清热止痛。
4,方剂:宣痹汤(《温病条辨》)合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
药物:苍术10g,黄柏6~10g,牛膝10~15g,汉肪己10~15g,杏仁10~15g,滑石10~15g,连翘10~15g,栀子l0g,苡仁15~30g,蚕砂10g,赤小豆15~30g。
方义:苍术、防己祛湿通络,杏仁宜肺,黄柏、连翘、山栀清热。赤小豆利湿清热,滑石、苡仁渗利湿热,蚕砂除湿化浊。
加减:痛甚者加萆薛、秦艽利湿祛风,片姜黄、海桐皮活络止痛。
5,变通祛:苦湿热为痹,风邪久居,肩背沉重,肢节酸楚疼痛,可用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药用当归、羌活、防风、葛根、升麻、苍术、白术、党参、苦参、黄芩、茵陈、猪苓、知母、泽泻等,除湿清热祛风。
(六)气血癀阻
1,临床表现:四肢疼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剧烈,似同刀割、针刺,痛处固定不移,不可屈伸,或美节变形、僵硬。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
2,病因病机:邪居久恋,气血瘀阻,经脉不通,是为顽痹。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4,方剂: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秦艽9g,香附9g,羌活6g,川芎6g,甘草3g,没药6g,地龙9g,炒五灵脂6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牛膝6g。
方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牛膝活血化瘀,五灵脂、没药逐瘀定痛,羌恬、秦艽、地龙祛风通络,香附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四肢关节疼痛剧烈者,可加桂枝、白芍、桑枝、松节以增强祛风散寒,通络缓痛。若肩颈痛甚者加葛根,上肢痛甚加威灵仙,下肢痛甚者加独活。若关节僵硬,疼痛剧烈者,可加入虫类药,如全蝎、蜈蚣、乌梢蛇、炮山甲之类搜络。若见形体衰弱,少气乏力,脉细者,可重用黄芪补气行血。若见舌苔黄腻,小便黄者。可加入苍术、黄柏燥湿清热。
5,变通法:可用桃红饮(《类证治裁》)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牛膝、桂枝等,活血化瘀、祛风利湿。如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脉弦者,予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可用小活络丹(《局方》),药用制川乌、制草乌、地龙、胆南星、炙乳香、炙没药等。如气血虚或素来体质弱者,可服大活络丹(《卫生鸿宝》),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如风湿热邪久郁,经脉气血不通,痰瘀互阻,肢节红肿疼痛,可用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丹溪心法》),药用苍术、黄柏、制南垦、桂枝、威灵仙、羌活、白芷、川芎、桃仁、红花、龙胆草、神曲、防己等,祛风化湿清热、活血止痛。
(七)痰饮流注
1,临床表现:四肢关节疼痛沉重,患病日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或见心悸短气,腹满肠鸣;或见浮肿,小便短少;或见咳喘痰多白色泡沫,胸脘满闷。舌苔白滑腻,脉沉、弦、滑。
2、病因病机:痰饮流溢,著注四肢,故四肢关节疼痛沉重,有类痹状。
3,治法:温阳化饮,通络行气。
4,方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茯苓丸(《指迷方》)加减。
药物: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15g,法半夏10~15g,枳壳6~10g,风化硝5g(冲),羌括L0g,白芥子10g,苍术10~15g。
方义:茯苓、桂枝、白术、苍术健脾通阳,半夏化痰,枳壳理气,羌活祛风,自芥子温敬,风化硝软坚,台而为温阳化饮、通络行气之剂。
加减:关节疼痛沉重加防己、薏苡仁利湿除痹;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利水消肿。
5,变通法:兼见化热者,可用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术防己、石膏、桂枝、杏仁、滑石、通草等。化饮清热。可间歇用控涎丹(《三因方》),泻水祛饮。咳喘痰多白色泡沫,胸脘满闷者,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化饮平喘。
(八)气血虚弱
l,临床表现:四肢关节冷痛、麻木,远端尤甚,日久不已,时轻时重。面白无华,神疲乏力,短气自汗。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久痹不愈,气血虚弱,营卫不和,故匹肢关节冷痛、麻木,远端尤甚。
3,治法: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4,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匿要略》)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苠30g,桂枝10g,白芍15g,当归10g,细辛3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术通6g。
方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细辛、木通温通经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大枣和胃。
加减:寒甚者加附子散寒,湿甚者加苍白术祛湿,血虚者加首乌、鸡血藤养血。
5,变通法:若单见手足麻术而疼痛不显者,可用神效黄芪汤(《医学正传》)加减,药用稀莶草、黄芪、党参、蔓荆子、陈皮、白芍、甘草等。益气通络;也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如以血虚风劳为主,气血虚弱,风湿经久,四肢身体疼痛,头晕目涩,心悸烦躁,寒热盗汗,妇女月经不调者,可用人参荆芥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减,药用人参、白术、甘草、荆芥、防风、熟地、当归、川芎、枣仁、羚羊角、鳖甲、肉桂等,益气养血兼以祛风。
(九)肝肾不足
1,临床表现:四肢疼痛,腰膝酸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暖,心悸气短,头晕目眩,K年不愈,形体衰惫。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病因病机:痹证长年不愈,久病必虚,穷必及肾,肝肾不足,精血亏损。
3,治法:补养肝肾,祛风化湿。
4,方剂: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独活12g,桑寄生10g,杜仲10g。牛膝10g,细辛3g,辜艽10g,茯苓10g,肉桂6g,防风10g,川芎6g,甘草6g,党参10g,当归10g,白芍10g,生熟地黄各10g;
方义;桑寄生,杜仲、牛膝、肉桂补养肝肾,独活、防风、细辛、秦艽祛风化湿,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生熟地黄补血养血。凡形体衰惫者,无论其属风、属寒、属湿,治疗时均当顾其根本,补益肝肾,强健筋骨。
加减:寒甚者加附子,湿甚者加苍白术,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首乌、鸡血藤。
5,变通法: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者,可用四斤丸(《局方》)加减补养肝肾,药用鹿茸(可以鹿角胶代之),熟地、菟丝子、肉苁蓉、杜仲、牛膝、木瓜、续断、桑寄生等,若下肢砖甚者加附子,足部筋挛再加自芍药、甘草。如若四肢腰膝冷痛久不愈者,则宜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减,药用鹿角胶、熟地、肉桂、炮姜炭、麻黄、白芥于、甘草等,温肾散寒通络。如痹证长年不愈,低热盗汗,形体消瘦,头晕目眩,口干心烦,舌红苔少,脉细致。为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滋阴补肾、清热除痹,药用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石斛、玉竹等;低热盗汗可用黄芪鳖甲汤(《卫生宝鉴》)加减。
【其他治法】
1.药物熏洗法
(1)用五枝汤,即椿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榆树枝、槐树枝各100克,煎汤洗澡;
(2)苍术、桑叶、松叶、艾叶各适量,煎汤蒸洗、熏洗患处;
(3)花椒10克,全艾叶1棵,透骨草15克,水煎,利用其热气蒸患处;
(4)威灵仙、甘草各500克,以水1桶入药煮1小时,放木盆内,使患者坐于木盆内小凳上,周围用塑料浴帐遮住,趁热熏洗,使之出汗为度。熏洗后不要受风受凉,较好卧床1—2小时。
以上熏洗各法,对全身性关节痛,均有止痛、消炎、化瘀、去湿作用。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外伤性关节肿痛,均有止痛疗效。可依病情,适当选用。
2,药物外敷法
(1)葱白1 0根,生艾叶100克,生骨碎补25克,生姜汁半杯,共捣烂和匀,敷于风湿关节痛处,每日更换1次。
(2)紫荆皮50克,赤芍、独活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量25克,加葱搅捣如泥状,烘热摊在纱布上,敷贴于关节炎痛处。
(3)川乌、防风、白芷各50克,共为细末,略加开水,趁热调敷于关节炎痛处,每日1次。
(4)苏叶、陈艾各200克,生姜、薤白各250克,共捣烂,和面粉做成饼,烘热贴患处。
(5)陈艾60克,羌活60克,小茴香60克,食盐100克。陈艾、羌活、小茴香共研为细末,与食盐一同炒热,用布袋分装后趁热轮换外熨患处,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14日为1疗程。每剂药料可用3—4次。适于风寒湿痹。
3,膏药疗法
据证选用壮骨风湿膏、关节止痛膏、天和骨通强力透释贴剂、代温灸膏、万应止痛膏等,贴于疼痛关节。
4,针灸疗法
主穴取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取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或疼痛关节局部取穴,每次3—6穴,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