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脾胃虚弱
l,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稀发甚而团经,无腹痛。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疲乏无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大便溏。舌质淡。脉虚弱或濡细。亦有无其他兼症者。
2,病因病机:脾气失健,胃气不和,气血生化无权,冲任血海不盈,经血不至,
3,治法:健脾和胃,养血生血。
4,方剂: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药物:党参10~15g,白术10~10g,茯苓10~15g,陈皮5~10g,炙甘草5~10g,当归10~15g,自芍10~15g。
方义: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甘草和霄,茯苓健脾宁心,当归、白芍养血。
加减:大便溏,下肢肿者加山药、扁豆、苡仁、车前子、砂仁,去归、芍,即用参苓白术散(《局方》),健脾益气利湿;胸闷胁胀、情志不畅者,加柴胡、香附,即用逍遥散(《局方≥),疏肝解郁、理气和血。
5,变通法:若心悸怔忡、头晕气短,心脾两虚,用归脾汤(《济生方》)补益心脾。
(二)气血虚亏
1,临床表现:月经闭止不通,无腹痛。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不温,毛发不荣,易烘热、自汗。脉虚大无力、沉细,舌质淡。
2,病因病机:产后大出血,早产、多产、流产及久病等,阴血亏耗,血虚及气,气血不足,冲任血海失充。
3、治法:益气生血。
4,方剂;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加减。
药物:黄芪15~20g,党参10g,白术10~15g,茯莓15g,炙甘草5~10g,五味子5~10g,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5~10g,肉桂3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养血调经,五味子、茯苓养心安神,肉桂温通,川芎活血。
加减:经期长期不至,加泽兰、益母草、牛膝活血;兼气滞者,加香附、木香理气;兼阴虚者,去川芎、肉桂,加麦门冬、生地黄、玄参养阴;兼阳虚者,加巴戟天、川续断补阳。
5,变通法:人参养荣汤(《局方》)加减,益气养血。
(三)肝肾虚亏
1,临床表现:月经超期未至(室女经闭),或韧潮较迟,经量少,月经后期、稀发,继而闭经。无白带,无腹痛。已婚者性冷淡,未育者不孕。腰酸头晕,形体不温,面色无华、黯淡,肢软乏力。舌质淡,脉沉细。
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充;或后天久病失养,血海空虚;或产后大出血等,冲任不充。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元源而经不以时而下。
3,治法:补肾益精,养血和肝。
4,方剂:小营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当归10~15g,白芍10g,山药15g,枸杞子10g,甘草10g。
方义:熟地、山药、枸杞子补肾,当归、白芍养血和肝,甘草和中。
加减:月经久不至,或室女经闭者,加泽兰、牛膝、卷柏、川续断活血补肾。即台帕子仁丸(《妇人大全良方》);肾虚精亏者。加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车前子补肾,即合五子衍宗丸(《丹溪心法≥);血虚亏损者,加山萸肉、阿胶、黄芪、党参补气养血。
5,变通法:若阴虚血枯,面部烘热,盗汗,舌红,脉细数者,用补肾地黄丸(《棠誓医要》)补养阴血,即用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玄参、麦冬、枣仁、远志、龟甲等。若肾阴阳不足,形寒怯冷,性冷淡,四肢不温,亦可用右归饮(《景岳全书》)补肾温阳。
(四)阴虚血燥
1,临床表现:月经量少、稀发,渐至闭经。心胸烦热,急躁易怒,手足心热。舌质红,脉数或兼弦、滑,
2,病因病机:平紊阳明热盛,肝热上逆,热盛伤及阴血,律血无以充盈血海。月经不至。
3、治法:滋阴清热,通经凉血。
4,方剂:一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生地黄15~30g,麦冬10~15g,白芍10~15g,熟地10g,丹参15g,牛膝10~15g,甘草5~10g。
方义:生地、麦冬养阴清热,白芍、熟地补肾养肝,丹参、牛膝凉血通经,甘草调中。
加减:心胸烦热,手足心热者,加玄参、地骨皮、丹皮凉血{经期久不至者,加益母草、泽兰调经;便干者,加全瓜萎、元明粉通便。
5,变通法:可用瓜石汤(《刘本五妇科经验》)加减。药用瓜蒌,生地,瞿麦、益母草、牛膝、石斛、玄参、麦冬、车前子、马尾连,滋阴清热、通经凉血。
(五)气滞血瘀
1,临床表现:月经量少、后期、稀发,经色黯有血块,渐至闭经。面色黯灰,目下黯,小腹痛,或有瘴积,或乳胀胁痛,皮肤甲错,性情烦躁,口满不欲饮。舌黯紫有瘀点(斑),脉沉、弦、涩。
2,病因病机:因精神刺激或环境改变,肝气郁结,气滞久而血瘀;或经行、产后余血不尽;或流产、人流、手术后瘀血束下。均可致瘀血内闭胞宫,经水不下。
3,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经。
4,方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10g,五灵脂6~10g,肉桂3~5g,玄胡10g,干姜3~5g,茴香3g,没药3g(研)
方义:茴香、肉桂、干姜散寒行气,没药,蒲黄、玄胡、五灵脂化瘀通经,当归、川芎、赤芍和血活血。
加减:气滞者加香附、乌药、青皮理气;有热者去茴香、肉桂、干姜,加丹皮、丹参凉血化瘀;大便千结者,合大黄唐虫丸(《金匮要略》)吞服l0g,日2次。
5,变通法:可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活血化瘀。
(六)寒凝血滞
1,临床表现:月经量少、稀发新至闭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不温,白带清稀量多。舌质黯淡,脉沉。
2、病因病机:平素喜食生冷,或久服寒凉药,或经、产期受寒湿之邪,寒居胞宫,血脉不通,经血闭止。
3,治法:温经散寒通经。
4,方剂:温经汤(《金匮要略3)加减。
药物:当归10~15g,白芍10~15g,川芎5~10g,党参10g,桂技5~10g,麦冬10g,法半夏10~15g,吴萸3~5g,阿胶l0g(另烊冲),丹皮5g,生姜5g,甘草5g。
方义:当归、白芍、川芎和血通经,挂枝、吴萸、生姜散寒温经;党参益气,麦冬养阴,半夏和胃,丹皮清热,阿胶养血,甘草和中。
加减:小腹冷痛甚者,生姜改成炮姜,加肉桂温经散寒;经血久不至者,加益母草、泽兰、牛膝调经。
5,变通法:用《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加减,也是温经散寒之剂。
(七)痰湿内阻
1,临床表现:月经浙次减少,直至闭经。形体肥胖,面色虚胖萎黄,胸脘痞闷,泛恶纳差,腹胀,嗜卧多寐。头重身困,带下量多色白。舌质淡胖,舌苔白腻,脉滑、濡。
2,病因病机:痰浊内阻,壅阻胞宫,胞脉不通,经事不下。
3,治法;燥湿化痰,通经启宫。
4,方剂;苍附导痰汤(《叶天士女科》)加减,
药物:苍术l0g,香附l0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l0g,甘草5g,胆南星5~l0g,枳壳5g,神曲l0g,
方义:苍术燥湿健脾,香附理气解郁,神曲消导通闭,若加川芎为越鞠丸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解湿、食、血、痰、气郁滞的作用。茯苓、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壳即导痰汤,是启宫化痰之方。
加减:脾虚为主者,加党参、白术,即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健脾益气;经事久不下者,加川芎、当归、牛膝、泽兰化瘀;兼肾阳虚者。加山萸肉、熟地、附子、肉桂等,即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温补肾阳。
5,变通法:可用越鞠丸(《丹溪心法》)合二陈汤(《局方》),燥湿化痰,通经启宫。
【医家经验】
(一)刘本五经验
1,阴虚胃热所引起的月经稀笈、后错或血涸经闭:虽有经闭但无气血两虚之象。自觉口干舌燥,心胸烦闷,急躁多梦,甚者胸中发热,五心烦热,脉弦滑(沉取无力)或滑数。主张用瓜石汤滋阴清热、宽胸和胃,而达到活血通经。方中用瓜萎15g,生地、瞿麦、益母草、牛膝、石斛各12g,玄参、麦冬、车前子各10g,马尾连6g。药性平和可长期服用。如大便燥结可先用三合汤(四物汤、调胃承气汤、凉膈散复合而成):待阳明燥实已解,仍可改用瓜石汤治疗。
2,血虚肾亏之闭经或席汉综合征:精神疲惫,腋毛、阴毛脱落,闭经,性欲减退,生殖器官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乳房萎缩。属精血亏损,可用四二五合方,药用四物汤、五于衍宗丸合方,加仙茅、仙灵脾、牛膝,用之补肾养血,若产后气血虚弱可加人参、黄芪。(北京中医医院,等,刘本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0~282)
(二)曹冷仙经验
多囊卵巢综合征之闭经,主要涉及肾虚及痰湿砥方面。见肾虚痰湿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合启宫丸,药如熟地、山萸肉、当归、川芎、川断、菟丝子、仙茅、巴戟天、香附、青礞石、石菖蒲,温补脾肾、涤痰调经。见痰湿阻滞者,用苍附导痰汤合四君子汤,药如党参、苍白术、茯苓、姜半夏、香附、仙茅、当归、川芎、青礞石、石菖蒲等。(乐秀珍,妇科名医证治精华,上海:上海中联药大学出版社,1995,51)
(三)罗元恺经验
闭经的病机,主要是肾气不充,而肾阴尤为月经之主要化源,故滋养肾阴是治疗闭经之要着。同时还要注意肝郁,若肝气郁而不泄,每难达到月经通调的目的。治宜先滋肾养血,药用景岳归肾丸,重加鸡血藤作为方,22剂。继用景岳调经饮(当归、牛膝、山楂、香附、青皮、茯苓)加丹参,益母草,疏肝解郁兼引血下行,为第二方。有热者加生地,丹皮、赤芍,夹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偏寒加桂枝、干姜。共服7剂加以利导。停药几天后,如月经仍未潮,可进行第二个周期治疗。(陈泽霖,等整理,名医特色经验精华,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235)
(四)赵树仪经验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又参照西医病理分型治疗闭经可提高疗效。
1,子宫性闭经:与血虚或肝肾虚有关,可从补血或补肝肾治疗。于宫发育不良,可用景岳小营煎为主,偏阳虚稍加附、桂、巴戟、苁蓉、仙茅、仙晁脾等。子宫内膜反应不良有气滞者,加香附、三棱、泽兰。益母草。子宫内膜结核属阴血虚损,可用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若发展至肾阳虚时,则用四物汤合期和汤,亦可用右归饮。
2,卵巢性闭经:常从滋补肝肾或温补肾阳着手,常用左归饮或右归饮着手,阴虚加龟甲、鳖甲、女贞于、桑椹子,阳虚加狗脊、川断、巴戟天、苁蓉、仙茅等。
3,垂体性闭经:多为气血肝肾同病,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气、补血、滋阴、温阳,各有侧重。益气用六君子汤加黄芪、山药、紫河车,血虚用归脾汤加紫河车,阴虚用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阳虚用肾气丸或右归饮等。
4、下丘脑闭经:肥胖、闭经、第二性征发育不全者,有肾气虚、痰湿壅阻者,可用真武汤合导痰汤,并加养血通经药。
精神紧张、环境改变引起者,可用四物汤,合逍遥散或加味乌药汤,疏肝解郁,理气通经。对营养因素所致者,当益气健脾、养血通经,用四物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赵树仪,妇女月经病诊治,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56~58)
【简易方药】
1,生山楂30~45g,刘寄奴12g,鸡内金5~9g,合入辨证方药中。每日1剂,水煎服。
2、泽兰叶10~15g,当归l0g,白芍10~15g,甘草l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实证经闭轻症者。
3、柏子仁l0~15g,熟地10~15g,川断10~15g,卷柏5g,牛膝10~15g,泽兰叶10—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虚证经闭轻症者。
4、乌鸡白风丸,每次l丸,日2次。适于肾亏血虚者,可作汤剂得效后巩固之用。
5、归脾丸、香砂六君子丸,每日各服1次,每次l0g。适于脾虚。
6、十全大补丸,每次10g,每日2次。适于气血虚亏。
【外治法】
(一)热敷法
处方:益母草120g,月季花60g。
用法:将药放在陶罐内,以清水5斤煎浓汁,捞去药渣,仍在文火上炖之,保持药汁温热备用。患者仰卧,以厚毛巾2条浸泡在药汁内轮流取起,拧去药汁,热敷脐下少腹部4~6小时,以少腹内有温适感为佳。如1次月经未通,可续用1次。热敷时,腹部宜用被盖暖。宜于寒凝血滞、气滞血瘀所致者。
(二)药烫法
处方:蚕砂1000g,大曲酒120g。
用法:先将蚕砂500g人锅内炒极热,旋以大曲酒60g撒入,拌炒片刻,备用。取起装入厚毛巾袋中,熨敷脐下少腹处,待袋中蚕砂微温时,旋取另一半蚕砂入锅内如上法炒,换以续熨。连续2日。宜于寒凝血滞、气滞血瘀所致者。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脾俞、肾俞,气海、足三里。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捻转补法得气后用温针灸,留针30分钟。适于血枯经闭(虚证)。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见效后,需治疗2~3个月经周期以资巩固。
2,取穴:中极、合谷、血海、三阴交、行间。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适于血滞经闭(实证)。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l0次为l疗程。见效后,需治疗2~3个月经周期以资巩固。
(二)皮肤针法
1,取穴:肝俞、肾俞、脾俞、太冲、太白、中脘、足三里,气海、三阴交、夹脊(11~2l稚),
方法:用皮肤针叩刺,轻刺激。适于血枯经闭(虚证)。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l0次为1疗程。见效后,需治疗2~3个月经周期以资巩固。
2,取穴;三阴交、血海、天枢、大肠俞、中极、八髂,合谷、夹脊(11~21椎)。
方法:用皮肤针叩刺,重刺激,适于血滞经闭(实证)。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见效后,需治疗2~3个月经周期以资巩固。
(三)耳针法
取穴:子宫、卵巢、缘中、内分泌,酌加肝、肾、脾。
方法:用5分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单侧耳郭,左右交替。
疗程:以上方法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见效后,需治疗2~3个月经周期以资巩固。
(四)穴位注射法
取穴:水道,三阴交;子宫、血海。
方法:黄体酮、乙蔗酚注射液各2ml,隔日交替使用。每穴0,5ml注射。
疗程: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评述】
闭经为妇女月经不调的主要病症。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除青春前期的原发性闭经之外,可根据以往月经的量、色、质及全身情况,判断虚、实之别。一般而言,月经闭止的发生有一个过程,常先以月经量步、后期,稀发,渐而导致闭经。因此,在这个过程巾,应及早诊治,避免发生闭经的严重后果。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血)隔者,阻隔也;(血)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蝎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可谓精当之论。临床资料证实,闭经以虚证为多。且常兼夹血瘀、寒凝、痰湿、气滞各种情况,虚证闭经以冲任血海空虚不充为主要病机,亦所谓“血枯”经闭。轻症、初起,有脾胃虚弱症状者,宜以异功散、六君子汤、归脾汤等,酌加通经药。重症、久病,有肾虚症状者,则应从肾阴、肾阳治疗。实证闭经以冲任血海阻滞不通为主要病机,亦所谓“血隔”经闭。轻症,初起,以气滞、气郁为症状者,宜以加味乌药汤、逍遥散、越鞠丸为主,亦可用抑气散(香附,陈皮、茯苓、甘草),酌加通经药物。重症、久病,常有痰阻、瘀血症状,痰阻用化痰启宫,瘀血用活血通经。
月经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是冲任血海藏、泻的过程。先藏密而后能泻泄。藏密者,与肾气有关,所谓“肾者封藏之本”者;泻泄者,与肝气有关,所谓“肝主疏泄”是也。而对于闭经来说,肾气的盛衰尤为关键,主宰着天癸之至、竭,月经的潮、止。因此,温肾阳、滋肾阴、填肾精、补肾气,为闭经治疗的重点治疗方法。在补肾时要重视养血。肝藏血,脾统血。肝血不足则血脉不充,脾气失健则经血无源,因此养血和肝之四物汤、益气健脾之异功散,在经闭补肾的同时或先期,常随证出人。
活血化瘀对经闭殊为重要,但须结合患者体质、证候类型而加减。除确实有显著血瘀见症者,宜先用轻剂,或在主方中酌情加入。不可妄投峻猛攻逐之剂。在活血的同时,还必须配合行气导滞药物,如香附、乌药、吴萸、肉桂、青皮,苏梗、枳壳、川楝子、木香、砂仁等,即所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
又,闭经一症须经过3个周期治疗巩固,不可一见月经来潮即停止治疗,否则常易前功尽弃。
对于闭经一症,还必须与早孕相鉴别(见表14—2)。
现代研究证实,闭经原因复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各个环节的功能障碍者均可引起闭经(见表14—3)。在临床上,若能在正确诊新闭经的疾病原因前提下,进行中医方药处治,则常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