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实证
(一)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祛湿通淋。
方剂:二妙散(《丹溪心法》)合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薏苡仁15~30g,苍术10g,益母草30g,黄芩10~15g。滑石10g,猪莓10g,茯苓15g,石韦10~15g,黄柏6~10g。
方义:黄柏、黄芩清热燥湿,石韦利湿通淋,薏苡仁、茯苓、滑石淡渗利湿,苍术燥湿健脾,益母草活血利水。
加减:发热恶寒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咽痛加射干、马勃剥咽止痛。尿频尿急加瞿麦、篇蓄清热通淋,腰痛而小腹拘急加川牛膝、丹参、琥珀活血通淋,尿血加小蓟、鲜茅根清热止血,尿少而肿加泽泻、车前草利水消肿。
变通法:如湿热致瘀、封藏失固者,见蛋白尿及血尿,四肢浮肿、溲短混浊起泡、脘痞纳呆、口干不饮,舌红紫苔黄腻、脉滑数。可用清热利湿化瘀,方用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药如萆薢、黄柏、车前子、石菖蒲、莲子心、丹参、益母草、红花、泽兰等。蛋白尿加凤尾草、白花蛇舌草,血尿多加茜草根、仙鹤草。
(二)湿热稽留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泄浊,化气行水。
方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合清利方(徐嵩年经验方)加减。
药物;玉米须30g,白茅根30g,苗陈30g,白术10g,桂枝6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浮萍15g,蝉衣6~10g,生苡仁15~30g,猪苓l0g,泽泻10g,茯苓30g。
方义:玉米须、白茅根、茵陈清利湿热,白术、生苡仁、桂枝化气行水,猪苓、泽泻、茯苓利水消肿,内花蛇舌草,蒲公英,浮萍、蝉衣解毒泄浊,
加减:热毒甚者加板蓝根、七叶一枝花,纳呆腹胀加厚朴、陈皮、青皮理气。水肿甚者加将军干、抽葫芦利水消肿。气虚者加大量黄芪益气利水,血瘀者加丹参、泽兰、益母草化瘀利水。
变通法:水肿甚或伴胸腹水而正气不虚者,可用疏凿饮子(《济生方》)加减,分利湿热。若正气受损而见气虚夹瘀夹湿夹热者,可改用当归拈痛汤(《医学肩源》)加减,药用党参、当归、桃仁、红花、丹参、茵陈、知母、苍术,葛根、升麻、黄芪、羌活等,清热利湿、化瘀补气。
虚证
(一)肺脾气虚
治法:补益肺脾,疏风利湿。
方剂:防己黄芪汤(《金匿要略》)合四君子汤(《局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5~30g,汉防己10g,白术1sg,茯苓15~30g,桂枝6~10g,羌活10g,泽泻10g,防风10g,党参10g,苏叶10g,蝉衣6~10g,甘草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益肺脾,白术、茯苓、桂枝、防己、泽泻利湿泄浊,羌活、防风、苏叶、蝉衣疏风固表。
加减:若见尿中有红细胞者,加荆芥炭、贯众炭疏风凉血解毒。若咽痛红肿、恶寒发热,风热甚者去桂枝、防风,加连翘、银花清热。若有皮肤瘙痒或感染者,加麻黄、连翘、赤小豆、徐长卿疏风清热。湿热盛,小便不利而色黄,苔黄腻,加石韦、米仁、太蓟根清利湿热。脾虚腹胀便溏,加山药、扁豆、米仁健脾渗湿。
变通法:风湿热毒甚者,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合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以疏风利湿、清热解毒、益气泄浊为治。
(二)脾虚不摄
治法:益气升阳,泄浊利湿,固精敛气。
方剂:黄芪人参汤(《脾胃论》)合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生黄芪15~30g;党参10~15g,白术15g,羌活10~15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包),芡实10~15g,苍术10g,黄柏6g,升麻3~6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羌活、升麻升阳疏风,菟丝子、五味子、芡实、枸杞子补肾固精,车前子、苍术、黄柏利湿泄浊。
加减:面浮肢肿加益母草、泽泻利湿消肿。热毒甚者加土茯苓、米仁、石韦,大蓟根、银花清利。肾虚腰酸加熟地、山萸内补肾。腹胀便溏加山药、扁豆、莲子肉健脾固涩,若血压增高者,去升麻、羌活,加杜仲、川断、桑寄生补肾而能降压。
变通法:脾气下陷、湿热甚者,可用清燥汤(《脾胃论》)加减,益气升阳、清热利湿,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黄连、黄柏、苍术、五味子,猪苓、茯苓、麦冬等。若脾肾俱虚者,用黄芪人参汤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益气健脾、补肾滋阴。
(三)肾阴亏虚
治法:滋肾阴,清相火,渗湿利水。
方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合二至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知母l0g,黄柏6~10g,生熟地黄10~15g,山茱萸10~15g,茯苓10~15g,泽泻10~15g,牡丹皮10g,女贞子10~15g,旱莲草10~15g。
方义:生地、山萸、熟地滋肾阴,丹皮、知母、黄柏泻相火,茯苓、泽泻渗湿利水,女贞子、旱莲草朴阴血。
加减:头晕目眩加枸杞子、菊花、白蒺藜补肝息风,腰痛加桑寄生、杜仲强腰补肾。尿短加猪苓、车前子利水,血虚加阿胶、桑椹子补亦,津伤加玉竹、石斛、乌梅养阴生津。
变通法:可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合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
(四)肾阳虚微
治法:温肾通阳,化湿利水。
方剂: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
药物:熟地黄10~15g,山茱萸10~15g,山药10~l5g,茯苓15~30g,泽泻10~lsg,牡丹皮10g,车前子10~15g,肉桂6g。淡附子6g,牛膝10~15g。
方义:肉桂、淡附子温肾通阳,熟地、山萸、山药补肾摄精,茯苓、泽泻、车前子化湿利水,丹皮凉血反佐,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颧红如脂加鹿角胶,龟胶大补精血,腰膝酸软加桑寄生,杜仲强筋壮骨,畏寒背冷、全身乏力、体虚易感者加黄芪、人参、白术、黄精补气,脘痞纳呆加藿香梗、生谷芽芳化开胃,尿少加桂枝、猪苓通阳利水,大量蛋白尿合用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加桑螵蛸、芡实补肾摄精。
变通法:可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合龟鹿二仙膏(《医便》)加减。
【医家经验】
(一)裘沛然治慢性肾炎经验
对年幼的、病程较短的慢性肾炎患者,常用五味药方(黄蓖、牡蛎、泽泻、黑大豆、大枣),而对年长的、病程较长的慢性肾炎患者,则选用八味药方(上方加巴戟天、土茯莓、黄柏)组成的处方,定名为补泄理肾汤,
1,用药配伍注重复合:慢性肾炎的发病环节较为复杂,可有脏腑虚实的偏颇、气血的失调,水湿、湿热、火毒、血瘀等病因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治疗时必须随着临床的不同表现而略有变化。如以补泄理肾汤为基础方,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还加用一些药物,采用表里同治、寒热兼施、利涩相配、补泻合用等四结合的方法。如对慢性肾炎临床症状不明显,仅镜检中看到少量蛋白尿或血尿,平素易患感胃者,除加大黄芪的剂量外,则加白术、羌活;若有鼻塞流涕、畏寒发热者,加用白芷、浮萍;若兼见咽痛喉燥、扁桃体肿大或咽喉充血者,白蔹、蒲公英;如水肿明显者,加用蝼蛄、葶苈子、桂枝;若腰痛颇甚者,加狗脊、细辛;血尿明显者加槐花、生地、丹皮;如蛋白尿严重者,加用诃子肉、杜仲、覆盆子。
2,用药要有选择性:即选药要精当,力求一药多能,特别要选用与慢性肾炎临床表现相关的具有多种作用的药物。往扶正治本治疗慢性肾炎的原则下,选用黄芪而不选用党参,因其有补气、固表、摄精、祛毒,和营、利永的功效,且无留滞之弊,大剂量黄芪则功用更为显著。再如在淡渗利湿药中选择泽泻,是因为泽泻人肾及膀胱,既能利水渗湿、泄热利尿,又有补益肾水的作用。又如黑人豆,李时珍谓“黑豆入肾功多”,许多本草书中载,黑豆词中下气、通经脉,治肾病时可利水活血解毒。故明代医家张景岳用“玄武豆”之法治疗冰肿。因此当代把该药作为治疗慢性肾炎的理想药物,临床也证明黑大豆确有纠正低蛋白血症的功效,巴戟天为补肾要药,能强阴益精,又能祛风除湿,治腰膝酸痛、脚气水肿等。
3,制方要有全面性: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脾肾气血亏损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等相夹杂,所以制方配伍必须补泻并施、标本兼顾。既要补益脾肾、制止蛋白质的流失,又要祛除风邪、利水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补泄理肾汤的组成即是重用黄芪为君药,配合巴戟天补臂;加牡蛎补肾扶正、化湿利水,既可补肾固涩以控制蛋白的流失,又可利水化湿以消水肿。黄柏与黄芪相配,增强补益作用;与巴戟天相伍,一阴一阳,前者滋肾水、益元阴,后者益元阳、补肾气,起到阴阳平补的作用。黄柏与土茯苓相配,有清热解毒利湿之效。再如土茯苓一药,能除湿解毒,健脾胃,强筋骨,利小便,具有能补、能和、能懈毒、能利湿等多种作用;与泽泻、牡蛎、黑大豆等相合,共奏补肾利水、解毒泄浊的功效。
4,加减要有针对性:对平素易因感冒诱发慢性肾炎发作的患者,用玉屏风散,但以羌活着代防风。两者虽同为辛温解毒,但防风无利水作用,用羌活入肾、膀胱二经,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又有利水燥湿作用。因此对慢性肾炎患者来说,羌括比防风更有针对性,它对肾炎病人预防感冒作用确比防风效果为好。在慢性肾炎患者出现扁桃体肿大、咽喉疼痛时则选用漏芦、白蔹等清热解毒药。漏芦有清热解毒之功。还可治遗精湿热火毒,对又见尿血、尿蛋白的患者,无疑是一味优选药物。对慢性肾炎浮肿明显的患者,常加用蝼蛄、葶苈子和桂枝等药。对湿热内结、水气闭阻、火毒蕴伏的肿胀,则选用蝼蛄。因蝼蛄既有利水通溲的作用,又能清热利湿解毒,同时副作用又大大小于甘遂、芫花之类。如果水肿发生是由于肺气痹阻而伴有胸闷气促、痰唾不畅等症状时,则加用葶苈于以下气行水,肺气通利则三焦通调而小便自畅。至于桂枝利水,乃是一种通阳利水之法,用于肾虚气不化火之水肿,有较好的疗效。上述三药虽同可治水肿,但各具有个性及功效。所以在应用时,必须注重针对性。
5,常用大方复治法:慢性肾炎除肺脾肾虚、水湿逗留之外,还应注意余邪热毒未清,盘踞下焦这一因素。常以七种方法结合,即清热解毒、温补肾阳、培补脾气、滋阴凉血、祛湿利尿、辛温解表、酸涩收敛等法大方复治。常以辛温发散与酸涩收敛(如浮萍与五味子),清热解毒与温肾助阳(如漏芦,白蔹与巴戟天、肉桂)。补气摄精与通利水湿(如菟丝子、黄芪与将军干、防己),几法同用。清热解毒,如漏芦、白蔹、土茯莓、蒲公英、黄药子、升麻。温补肾阳,如仙灵脾、巴戟天、胡芦巴、肉桂、鹿角片、附子。培补脾气,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滋阴凉血。如生熟地、知母、黄柏、丹皮。祛湿利尿,如将军干、车前子、葶苈子、防己、椒目、蝼蛄。收涩下焦。如菟丝子、覆盆子、楮实子。辛温解表,如羌活、白芷等。[杨翠兰,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炎的思路与方法,中医杂志。1996,37(8);497~4981]
(二)叶传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经验
肾炎蛋白尿日久难消,宜从风治,重用息风通络之品常能获效。患者易感受外邪,且每因外感风邪而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又肾炎蛋白尿病人初期多以面目浮肿为特征,即使后期出现全身浮肿,也往往是从面目浮肿及四肢以至胸腹。《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面肿曰风。”肾炎蛋白尿病人又常见眩晕、血压偏高之表现。除此之外。肾炎蛋白尿病人小便多有大量泡沫,也为风动之象;即使该病进一步发展到肾衰尿毒症晚期阶段,除浮肿、血压持续偏高等表现外。也常见有肌肤瘙痒、四肢抽搐等风走表里厦肝风内动的表现。
由此可见,风邪在肾炎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风邪常与水湿、痰浊、瘀血相夹为患,形成恶性循环则使肾炎蛋白尿病人病机更趋错综复杂,病情更加顽固。惟有虫类药物,善于搜剔逐邪、息风通络,直达病所,方能将潜伏于内的风鹿瘀血之邪,潍搜细剔,逐出于外。应用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虫类息风药通经活络,搜别余邪,临床上不但对蛋白尿获效甚捷,而且还对肾性高血压及该病发展到肾衰阶段的肌肤瘙痒、四肢抽搞等症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肾炎蛋白尿病人一旦感受外邪,均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当先驱外邪。主张应辛凉,辛温解表合方,将疏散解表、清热解毒、宜肺止咳三法汇于一方。方药为金银花、鱼腥草、板蓝根、射干、马勃、荆芥、防风、桔梗、杏仁、冬瓜仁、紫菀、黄芩、法半复、生甘草等。因感受外邪,以咳嗽咯痰为主症,常用麻杏石甘汤与二陈汤合方进行治疗,
肾炎蛋白尿病人兼有湿热、瘀血表现,一贯强诃应首先祛瘀血、清湿热,以祛邪为主。在临床上祛瘀血除常用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益母草等药,且丹参、益母草每用至30g取其量大力宏之外,还常与大队虫类息风活血通络药如地龙、僵蚕、全蝎、蜈蚣等共用,强调祛邪务尽;对肾炎蛋白尿合并有尿路感染的患者,除蛋白尿表现外,病人常兼见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检有白细胞或脓细胞等。先治以大剂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品,并常加用西药抗生素,以期迅速控制尿路感染,将湿热蕴结下焦对人体的危害迅速减轻到最小程度,常用药为土茯苓、黄柏、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败酱草、金钱草、车前草、千里光、苦参等,其中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败酱草、金钱草、车前草、千里光常用量均为30g。常以金钱草30g,车前草30g,野菊花30g,白茅根30g,蒲公英30g,煎水代茶,频频服之。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舌质常代表本证,舌苔常代表标证。临床上蛋白尿患者,若见其苔黄厚而腻,口千口苦,则一概先以清热化湿为主,药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豆蔻、黄芩、龙胆草、栀子、法半夏、茵陈、金钱草、车前草、滑石等。待湿热渐清,舌苔已退,再着手本证或标本兼治。
湿热是肾炎蛋白尿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肾炎蛋白尿的治疗过程中激素及利水药的运用往往使阴液更易耗伤。除强调必须搜风邪、清湿热、化瘀血外,要重视湿热易伤阴液的特点。一旦发现患者苔黄厚腻,但若舌苔干燥少津,或苔有裂纹,或苫仅居中央,而边尖少苷,或苔有剥脱,则在除湿清热的同时,养阴药在所必用。湿热与阴虚这一对矛盾在肾炎蛋白尿病机演变过程中也相当普遍,化湿利水往往不利于肾阴的恢复,滋肾养阴常有碍于湿热的化除。根据患者湿热与阴虚偏重的程度不同,常常注意将滋养肾阴、除湿、清热三类药合于一方,育阴利水,清热除湿,标本兼治。在临床上,常用的养阴药有北沙参、石斛、天花粉、生地黄、黄精、玄参等,清热泻火药有黄芩、栀子、黄柏、黄连、知母等。化湿药有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等,燥湿药有苍术、厚朴、陈皮、法半夏等,利湿药有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等。对除湿药的运用虽有化湿、燥湿、利湿之分,但在临床上更擅长于薏苡仁、车前草、金钱草、滑石、白茅根等清热利湿药的运用,且在清热除湿的同时,更善于注意养阴生津,如北沙参每用至30g,如是则湿去热除而肾阴不伤,从而有利于肾炎蛋白尿的全面治疗。
蛋白尿的形成虽不外乎外邪侵袭、风痰湿热瘀血胶结为患,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谓等诸多方面,均以水谷精微不得封藏而外流为核心病机。对肾炎蛋白尿进入晚期阶段的患者,注意补益脾肾就显得尤为重要。重在健脾益肾、收涩固摄,不可一味大肆温补滋补,以免进一步壅滞气机,加速湿浊痰瘀的化生而遗患无穷。对蛋白尿患者如不及时收涩固精,则随着精微物质的大量流失,正气必将进一步耗伤,不但引起低蛋白水肿,而且正气亏虚,卫外不周,抵抗力下降,也极易感受外邪,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擅用水陆二仙丹益肾涩精,收关固摄。方中两药一偏涩精止遗,一偏固肾健脾,两药合用则有固涩兼得之妙,从而对减轻尿蛋白的流失有很好的临床治疗作用。[郭立中。等,叶传蕙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经验,中医杂志,2001,42(3):140~141]
【简易方药】
1,生紫箢、浮萍、荆芥、防风、西河柳、苏叶各10g,蝉衣6g。米仁根、益母草各30g。每日l剂,水煎服。治顽固性蛋白尿,血胆固酵高,且常伴皮肤、呼吸道感染者。
2,蜂房10~15g,紫草15~30g,乌梅10~15g,苏叶15g,蝉衣6~10g。每日1剂,水煎服,
3,芡实合剂:芡实30g,白术、茯苓各12g,山药15g,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g,百合18g,批杷叶、党参各9g。每日1剂,水煎服。用治脾肾阳虚。
4,黄芪粥:生黄芪、苡仁、糯米各30g,赤小豆l5g,鸡内金(研末)9g,金橘饼2枝(或用陈皮3g代)。每日l剂。先以水600ml煮黄芪、陈皮20分钟。去渣;次人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1日量分2次服,若有金橘饼可咀服。用治慢性肾炎后期。
5,玉米须:用治15岁以下儿童之慢性肾炎,持久服用,若无特殊情况者均可趋向好转,1日用玉米须60g煎汤代茶,渴即饮之,不拘次数,勿饮其他饮料。就睡时若饮不完,次晓即倾去,再煎新汤饮之。切勿间断,至3个月时检查,见效再继续服3个月,则可痊愈。兼脾虚者先投以参苓白术散作汤剂,连用2~3周,食量增加,大便正常,即用玉米须。若外感发热日久,灼伤阴分者,可兼服六味地黄丸。
【评述】
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暂时性、良性蛋白尿。可见于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后、长途行军期间、高温作业或严重受寒、精神紧张后等,发热病的极期、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常产生此种蛋白尿。进食高蛋白饮食后所出现的蛋白尿也属此类,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迅速消失。24小时尿蛋白质含量一般为0.5g以下,很少超过lg。
体位性(或直立性)蛋白尿的发生与体位改变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清晨尿无蛋白质,起床活动后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时,尿蛋白质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质含量减少或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的特点是蛋白尿经常出现,尿中蛋白质含量较多,尿沉淀中常含有较多的病理成分如红、白细胞和管型等;病人常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或全身性原发病变。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高血压性肾病、妊娠中毒症、红斑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等。蛋白尿的持续存在,一般认为是肾脏病的指征,但无蛋白尿也不能完全排除肾脏病的可能性,尿蛋白质台量的多少不一定反映肾脏病的严重程度,而与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有密切关系。
现代医家根据其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重视湿热、热毒、瘀血等的研究。湿热蕴结上犯伤肺,中侵伤脾,下注伤肾,进而耗气伤阴,湿热邪毒贯穿肾病始终,是肾脏疾患发生发展及恶化的主要因素。湿毒不去,壅滞下焦,肾脏气化失司则尿短肢肿。《玉机微义》“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即是其理。肾失封藏,精血下泄出现溲赤泡多,久不消散,化验可见蛋白尿、血尿。热毒湿邪留着体内,影响脾肾统摄,封藏失固,精微下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①水湿潴留期:以水肿为主。③水湿郁而化热期:水肿渐消,湿热之邪蕴结,脾肾亏损,封藏失职,脾不固精,肾不敛精,出现蛋白尿、血尿。③湿热相持期:正气渐衰,肾功能仍能代偿。④湿热瘀血期,肾功能失代偿,水毒内闭。在临床上可据证施治。
蛋白尿顽固者,每有虚实夹杂、寒热兼存的现象。虚者以脾虚不运、清阳不升,肾虚不固、精气下泄为主;实者有风热、湿毒,瘀阻等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故在治疗时,必须始终在固守健脾升阳、益肾固精的基础上,选用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活血药物,配伍应用。如此才能清升浊降,正复邪去,从而达到消除蛋白尿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