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气逆
1、临床表现:形体壮实,多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诱发。突然意识障碍,昏仆不知人事,口噤拳握,面色苍白,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伏或沉弦。
2,病因病机,肝郁不疏,气机上逆,壅阻心胸,神志不醒。
3,治法:降气通窍。
4,方剂:先用苏合香丸(《局方》)或玉枢丹(《霍乱论》)开窍醒冲,亦可用针灸治疗(见后),醒后再用五磨饮子(《济生方》)加减。
药物:沉香粉3~6g(分冲),乌药10~15g,槟榔10g,枳壳10~15g,木香l0g。
方义:积壳、乌药、木香理气,沉香、槟榔降逆。
加减:肝阳偏亢,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石决明、钩藤、磁石平肝潜阳。痰洼壅阻,喉中痰声漉漉者,加胆南星、化橘红、半夏,竹沥潦痰泄浊。
5,变通法: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者,上方加获神、远志、枣仁、菖蒲、龙齿、龟甲,安神定志,即合枕中丹(《千金要方》)用。或台甘麦大枣汤(《金匮蓦略》)养心定志。患者平素多肝气郁结之证。宜选用逍遥散(《局方》)、越鞠丸(《丹溪心法》)、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等方,疏肝解部。
(二)血郁
1,临床表现:多因恼怒急躁而发,平素常有头晕头痛等证。突然意识障碍,昏仆不知人事,四肢温和,牙关紧闭,面红唇紫。舌质黯红,脉沉弦。
2,病因病机:暴怒伤肝,血随气升。郁阻清空,神志不醒。
3,治法:通瘀降气,平肝潜阳。
4,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台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羚羊角粉3g(分冲),钩藤15~30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0g,生地15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葱3枝,姜3片,麝香1g(分冲)。
方义:当归、赤芍、生地,红花化瘀通络,羚羊角、钩藤、石决明,菊花平肝潜阳。麝香醒脑开窍,葱、姜辛温助渚药上行,以启闭醒脑。
加减:气遂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降气,气郁者加香附、乌药、木香理气。
5,变通法:痰瘀互结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化瘀海痰。药如桃仁、南星,枳实,半夏,红花、赤芍、川芎、当归、麝香等。
(三)气虚
1,临床表现:发病前有明显的惊恐刺激、疼痛诱因或饥饿或站立过久等。平素可见神疲乏力,头晕气短,易汗。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缅、微弱。
2,病因病机:元气素虚,加之诸种因素诱发,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血不供脑。
3,治法:益气回阳。
4,方剂: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合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药物:红参10g(另煎兑服),淡附子10~15g(先煎),生黄芪30g,肉桂6~10g,生甘草10g。
方义:红参大补元气,黄芪益气升阳,跗子、肉桂回阳固脱,甘草稠和诸药。
加减:汗出淋漓加生龙骨、生牡蛎同脱敛汗。
5,变通法:用参附龙牡汤(经验方)合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益气升陷、固脱救逆。药如人参、黄芪、附子、龙骨、牡蛎、柴胡、升麻、甘草。
(四)血脱
1,临床表现: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自汗肢冷。舌质淡,脉芤或沉细无力。
2,病因病机:失血过多,气随血脱,无以供养脑海。
3,治法:益气固脱。
4,方剂:独参汤(《景岳全书》)。
药物:红参15~30g,水煎频频饮服。
方义:红参一味,大补元气。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加减:可加山萸肉、五味子敛阴固脱。
5,变通法:急性出血过多者,宜先止血输血。若症情稳定后。可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益气生血。
(五)痰闭
1,临床表现:素有咳喘、哮症,剧烈咳嗽后突然晕厥。喉中痰声漉漉,呼吸气粗。鼾声如雷。舌苔白腻,脉沉滑。
2,病因病机:痰随气升,气道闭阻,元神无主。
3,治法:豁痰启闭,
4,方剂:先用白金丸(《本事方》),后用导痰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橘红10g。制南星10g,枳实10g,茯苓15g,苏子l0g,白芥子6g,白金丸5~10g(研末吞服)。
方义:白金丸由白矾、郁金组成,启闭豁痰。半夏、橘红、茯苓和胃化痰。南星、枳实豁痰理气,白芥子、苏子降逆化痰。
加减,痰浊化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滑数者,去白芥子、南星,加全瓜蒌、黄芩、竹茹清热化痰,
5,变通法:可用温胆汤(《千金要方》)等加减。
(六)暑厥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发热,面色潮红,继而突然晕厥,不省人事,或有谵妄。舌干而红,脉数。
2,病因病机:夏暑炎热,热毒直中,气机郁闭,心神蒙蔽,气阴受损。
3,治法:解署清热,益气养阴。
4,方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石膏30~60g(先煎),知母15g,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甘草10g。又,紫雪丹1,5~3g水调,灌服。
方义:石膏、知母清暑退热,竞参益气,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气,甘草调中。紫雪丹清热开窍。加减:小便短少,心胸烦闷者,加竹叶、木通、生地,清心除烦。气阴两虚,用西洋参代党参,另煎兑服,益气养阴。四肢抽搐,眩晕恶心,加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石决明、代赭石平肝息风。
5,变通法:暑伤气阴,津液耗伤,口干舌红,汗多烦渴,发热港怠。短气,脉虚,用王盂英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加碱,药如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知母、西瓜翠衣、荷梗等,清暑养阴,益气生津。若阳气虚脱,卒然晕厥,汗出肢冷,心悸,脉疾,急灸百会、关元,并用参附龙牡汤(经验方)益气回阳固脱。
【医家经验】
(一)施志明治疗咳嗽一晕厥综合征经验
咳嗽一晕厥综合征发病机制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临床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者以痰、瘀、肝火发病为多见,虚证以脾肾阳虚、肺肾阴虚为主要表现。
1,痰湿内盛型:患者嗜食酒酪甘肥,形体肥胖,咳嗽痰多色白,或咳嗽粘稠,咳瘀不畅,苔薄腻体胖,肺滑或弦滑。这类病人胸壁较厚,因而咳嗽时胸腔不易扩张,胸腔内压力易升高所致。临床上此类病人较为多见。治宜健脾化痰开窍法,常用六君子汤台温胆汤加减,药以党参、白术,茯苓、半夏、胆南星、陈皮、枳实、竹茹、百部、川贝、石菖蒲、远志等。
2,肝火犯肺型: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情志不舒,或偶值悲伤惊恐,情绪刺激太过,患者常伴有两胁不适或隐痛,心烦,口苦,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瞢薄黄,脉弦。此类病人常以情绪波动为诱发。在阵唛中晕倒,少数病人发作时伴有抽搐,须臾而苏醒,很少留后遗症。治宜清肝泻肺、调畅气机,常以丹栀逍遥散合泻白散治之,药以柴胡、香附、白芍、丹盛、山栀、桑白皮、黄芩、地骨皮、黛蛤散、磁石等。
3,痰瘀互结型:患者咳嗽,胸痛,疼痛固定里刺痛,咳吐粘痰,咳痰不畅,或胸部首筋显露,偶痰中带血,血色黯红,面色黯黑,苔薄质黯,脉弦滑。此类病人在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中极为常见。往往在阵咳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厥发作后面色更为黯黑,尤以两眼眶为甚。治宜活血化瘀、化痰止咳法,常以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出入,投以柴胡、赤白芍、当归、丹参、牛膝、陈盘、半夏、葱白、参三七、竹茹、菖蒲等。
4,肺肾阴虚型:患者病程日久,形体消瘦,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头晕,腰酸,耳鸣,苔少舌红,脉沉细,此类病人在肺结棱或晚期肺癌患者中可见到。患者常在阵咳中突然晕厥,由于此类病人全身情况较差,平时常伴有头晕、眼花等症状,且多数患者为卧床者,因此发作时症状与体质虚弱之证相混淆,易于误诊或漏诊。治宜养阴生津、补肾益脑,常以八仙长寿丸出入,投以生熟地、女贞子、山萸肉、天麦冬、当归、杞子、北秒参、百合、白茅根、五咔子、百部、山海螺等,
5,脾肾阳虚型:患者形寒肢冷,咳痰清稀,色白呈泡沫样,重者动则气急,或下肢浮肿,纳差,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苔薄质淡,体胖,脉沉细。此类病人在肺气肿、肺心病患者中较为多见,往往在咳吐痰液的阵咳声中突然晕倒。治宜温肾健脾法为主,常用黑锔丹、肾气丸出入,投以熟附块、肉桂、熟地、山黄肉、山药、茯苓、陈皮、半夏、沉香粉、石菖蒲、远志等。(王燠华,常见综合征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3~174)
(二)徐集民治疗排尿一晕厥综合征经验认为排尿性晕厥属中医“厥证”范畴,其病位主要在心脾肾,其病机为阳气素虚之体,溲则阳气外泄,阴阳一时不相顺接,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失所养、神明不清则卒然昏厥。或因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不足,神失所主:脾为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气随尿出,中气下陷,清气不能上承:肾为元气之根,肾气虚则清阳不升,肾中真阳真阴不能上注,神明失养而致尿厥。人参养荣汤方出《局方》,主要用于气血俱虚之证,用治尿厥证,效果俱佳。具体用药量为:柴胡、升麻、附片、炙甘草、人参各6g,黄芪45g,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茯苓、陈皮各12g,五味子15g,远志、菖蒲、肉桂各10g,生姜3片,大枣10枚。水煎温服,每日1剂。[徐集民,人参养荣汤治疗排尿一晕厥综合征25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1,(9);③3]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百会、内关、人中、合各、太冲,症重加刺劳宫。涌泉,气逆加行间、侠溪,血郁加行间、涌泉,痰闭加天突、廉泉,暑厥加大椎、中冲,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方法:毫针强刺激,百会可点刺出血,台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他穴按常规刺法,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3次以上,务使其苏醒。
疗程:日I~2次,4~6次为1疗程。本法适于实证、热证。
(二)灸法
取穴:百会、神厥、关元、气海。痰盛加中脘、膻中,气、血虚加足三里、合谷。
方法:艾炷隔姜重受,每穴每次10~15壮。神阙先用盐填平脐部,再敞姜片艾灸。
疗程:日1~2次,4~6次为l疗程。本法适于虚证、寒证。
(三)三棱针法
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曲泽、十宣。
方法:三棱针放血,委中、曲泽可用速刺泻血,他穴点剌放血。
疗程:日1~2次,4~6次为l疗程,本证适于实证、热证。
【评述】
目前中医所治的晕厥,大多为血管抑制性晕厥、精神性晕厥,对低血压、低血糖及脑原性、心源性晕厥,应积极予以西医支持抢救,待清醒后再用中药调理。
又,近年来各种中药注射液和抢救药物研制成功,如参附注射藏、生脉注射液、清开灵、醒脑静等,可在中西医结台抢救时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