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患者的用药指南:吃什么药更有效?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它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常伴有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荨麻疹患者来说,及时、正确地用药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的关键。那么,荨麻疹患者应该吃什么药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二、荨麻疹的病因与症状 (一)病因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类:
1. 食物因素:如鱼、虾、蟹、蛋类等,此外,某些植物性食物如草莓、可可、番茄等也可能诱发荨麻疹。
2. 药物因素: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和磺胺等。
3. 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可能引发荨麻疹。
4. 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引起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会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
5. 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等也可能诱发荨麻疹。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
6. 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
(二)症状荨麻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出现风团,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肤色或苍白色,边界一般比较清晰。风团通常会突然出现,瘙痒剧烈,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能会陆续出现。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严重的荨麻疹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症状,危及生命。
三、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 (一)抗组胺药1. 代抗组胺药
- 代表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等。
- 作用机制:这类药物能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起的过敏反应,减轻风团和瘙痒症状。
- 优缺点:优点是起效快,对急性荨麻疹的症状控制效果较好。缺点是有较强的中枢镇静作用,服用后容易出现嗜睡、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还可能会引起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等抗胆碱能副作用。因此,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患者应慎用。
- 使用方法:以氯苯那敏为例,成人一般一次4mg,一日3次口服。儿童的剂量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2. 第二代抗组胺药
- 代表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奥洛他定等。
- 作用机制:同样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发挥抗过敏作用,但与代抗组胺药相比,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亲和力较低,不易透过血 - 脑屏障,因此中枢镇静作用较弱。
- 优缺点:优点是副作用相对较少,嗜睡等不良反应较轻,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且作用时间较长,一般一天只需服用一次。缺点是价格相对较高。
- 使用方法:以氯雷他定为例,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一次10mg,一日1次;2 - 12岁儿童,体重>30kg者,一次10mg,一日1次;体重≤30kg者,一次5mg,一日1次。
(二)糖皮质激素1. 适用情况: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适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伴有过敏性休克或喉头水肿的患者。
2. 代表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3. 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和炎症症状。
4. 使用方法: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以泼尼松为例,成人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10 - 60mg,根据病情逐渐减量。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三)免疫抑制剂1. 适用情况: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2. 代表药物: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3. 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控制过敏反应。
4. 使用方法:环孢素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3 - 5mg/kg,分2次口服。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四)其他药物1. 维生素C和钙剂:维生素C和钙剂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联合使用时,能增强疗效。它们一般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2. 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这类药物可以与H2受体结合,减少胃酸分泌,同时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在治疗荨麻疹时,可与H1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不同类型荨麻疹的用药选择 (一)急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优选第二代抗组胺药进行治疗,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如果症状较重,可联合使用代抗组胺药,以增强疗效。对于伴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可加用H2受体拮抗剂。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呼吸道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并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同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二)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病情容易反复。治疗上以第二代抗组胺药为主,初始治疗时可选择一种药物,根据病情逐渐调整剂量。如果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组胺药,也可联合使用H2受体拮抗剂、维生素C和钙剂等辅助治疗。对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但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类型荨麻疹1. 寒冷性荨麻疹:除了使用抗组胺药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暖。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使用赛庚啶,它对寒冷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2. 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用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抗组胺药,如酮替芬、阿托品等。同时,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3. 压力性荨麻疹: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可使用多种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五、用药注意事项 (一)遵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因为荨麻疹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如果过早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复发。
(二)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如果出现嗜睡、乏力、口干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避免诱因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如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避免寒冷刺激等。这样可以减少荨麻疹的发作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四)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六、中医治疗荨麻疹的药物 (一)中药方剂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生与风邪、湿热、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1. 风热犯表证:表现为风团色红,瘙痒剧烈,遇热加重,伴有发热、咽痛等症状。可选用消风散加减,方剂中包含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苦参、苍术等药物,具有疏风清热、解表止痒的作用。
2. 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遇冷或吹风后加重,得暖则减轻,伴有恶寒、无汗等症状。可选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方剂中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能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3. 胃肠湿热证:风团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该方剂具有解表通里、清热化湿的功效。
4. 血虚风燥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伴有口干、咽干、面色无华等症状。可选用当归饮子加减,方剂中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物能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二)中成药一些中成药也可用于治疗荨麻疹,如肤痒颗粒、防风通圣丸、消风止痒颗粒等。这些中成药使用方便,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选用。
七、结论荨麻疹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和不同病情的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同时注意避免诱因,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病情的复发。如果荨麻疹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