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吃什么药?这篇文章为你全面解答
心肌缺血,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持续不断地为全身输送血液。当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痉挛、栓塞等情况时,血管管腔会变窄甚至堵塞,使得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就会引发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其症状表现多样,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而有些患者则会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 - 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严重的心肌缺血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二、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原则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主要是通过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等途径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合并疾病等因素。同时,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常用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一)硝酸酯类药物
1. 作用机制
硝酸酯类药物是治疗心肌缺血的常用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细胞内的环鸟苷酸(cGMP)含量增加,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尤其是静脉和冠状动脉。静脉扩张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冠状动脉扩张可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2. 常用药物及用法
- 硝酸甘油:是一种起效迅速的硝酸酯类药物,常用于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一般采用舌下含服的方式,每次0.3 - 0.6mg,1 - 2分钟即可起效,作用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如果症状未缓解,可在5分钟后重复含服1片,但一般连续含服不超过3片。
- 硝酸异山梨酯:有片剂和缓释剂型。普通片剂每次5 - 20mg,每日3 - 4次;缓释片每次20 - 40mg,每日1 - 2次。作用持续时间较硝酸甘油长,可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
- 单硝酸异山梨酯:是硝酸异山梨酯的活性代谢产物,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常用剂量为每次20 - 40mg,每日2次。
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硝酸酯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部潮红、低血压、心率反射性加快等。头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初期较为明显,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减轻。低血压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时更容易发生。因此,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此外,青光眼患者、严重低血压患者禁用此类药物。
(二)β受体阻滞剂
1. 作用机制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的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血压,从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同时,它还可以延长心脏的舒张期,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时间,有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降低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2. 常用药物及用法
- 美托洛尔:有酒石酸美托洛尔和琥珀酸美托洛尔两种剂型。酒石酸美托洛尔为普通片剂,每次12.5 - 50mg,每日2 - 3次;琥珀酸美托洛尔为缓释片,每日1次,起始剂量一般为47.5mg,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 比索洛尔: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2.5mg,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较大剂量不超过10mg。
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乏力、头晕、支气管痉挛等。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心率低于50次/分钟或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此外,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慎用。
(三)钙通道阻滞剂
1. 作用机制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同时,它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此外,钙通道阻滞剂还可以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2. 常用药物及用法
- 硝苯地平:有普通片剂、缓释片和控释片三种剂型。普通片剂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短,一般每次5 - 10mg,每日3次;缓释片每次10 - 20mg,每日2次;控释片每次30mg,每日1次。
- 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5mg,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较大剂量不超过10mg。
- 地尔硫䓬:有普通片剂和缓释片两种剂型。普通片剂每次30 - 60mg,每日3 - 4次;缓释片每次90 - 180mg,每日1 - 2次。
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钙通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部潮红、心悸、下肢水肿等。此外,硝苯地平等短效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一般不主张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地尔硫䓬和维拉帕米等药物可能会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因此在使用时应密切监测心电图。
(四)抗血小板药物
1. 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缺血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会黏附、聚集在受损部位,形成血小板血栓,进而导致血管阻塞。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2. 常用药物及用法
- 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常用剂量为每日75 - 100mg,长期服用。
- 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膜上的P2Y1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常用剂量为初始负荷剂量300mg,随后每日75mg。
- 替格瑞洛:也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与氯吡格雷相似,但起效更快,作用更强。常用剂量为初始负荷剂量180mg,随后每日2次,每次90mg。
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定期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同时,对于有胃肠道溃疡、出血性疾病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预防胃肠道出血。
(五)调脂药物
1. 作用机制
调脂药物主要是指他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 CoA)还原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的水平。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 常用药物及用法
- 阿托伐他汀:常用剂量为每日10 - 80mg,可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病情调整剂量。
- 瑞舒伐他汀:常用剂量为每日5 - 20mg,每晚1次。
3.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肌病等。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肌酸激酶(CK)水平。如果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肌肉疼痛、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此外,他汀类药物与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红霉素等)合用时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在联合用药时应谨慎。
(六)其他药物
1. 曲美他嗪
曲美他嗪是一种新型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优化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常用剂量为每次20mg,每日3次,饭后服用。
2. 尼可地尔
尼可地尔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具有硝酸酯类和钾通道开放的双重作用。它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同时还可以减轻冠状动脉痉挛。常用剂量为每次5mg,每日3次。
四、药物的联合使用在临床治疗中,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常常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例如,硝酸酯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药物通常需要与其他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联合使用,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合用时,可能会增加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和心率。同时,在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等,以便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1. 遵医嘱用药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波动或加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2.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的症状和体征,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 定期复查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和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只是心肌缺血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合理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原则,适量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心理平衡可避免情绪波动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1.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心肌缺血时,应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并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在联合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 合并高血压:在治疗心肌缺血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压。可选择既能降低血压又能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 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治疗心肌缺血的同时,应严格控制血糖。可选择对血糖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曲美他嗪等。同时,应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 合并心力衰竭: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患者,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使用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七、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及其他治疗方法虽然药物治疗在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此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等器械置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通过手术将患者自身的血管(如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等)移植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近端和远端,以绕过狭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该方法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总之,心肌缺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治疗的基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