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眩晕要警惕!这四种病可能在“作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突然眩晕的经历。那种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的感觉,着实让人难受。眩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不适症状,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严重的疾病。以下为您详细介绍突然眩晕需要警惕的四种疾病。
耳石症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所有眩晕患者中,约有20% - 40%是由耳石症引起的。
发病机制
我们的内耳除了负责听力,还有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功能。内耳中有一个结构叫椭圆囊,椭圆囊斑上有许多碳酸钙结晶,也就是耳石。当耳石脱落后,会随着内耳淋巴液的流动而移位。当人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移位的耳石会刺激内耳的平衡感受器,导致人体出现眩晕的症状。
症状表现
耳石症引起的眩晕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与头位变化相关:常在坐卧体位变化、卧位翻身或从睡眠中惊醒时发作,严重者头部轻微动作也会引发。例如,患者在晚上睡觉时翻身,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不敢睁眼。
- 眩晕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分钟。当耳石停止移动,眩晕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 可伴有眼震:医生通过特殊的检查可以观察到患者眼球有不自主的震颤。
-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内耳平衡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的反应。
诊断与治疗
耳石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医生进行的特定体位试验。例如,Dix - Hallpike试验和Roll试验,通过观察患者在特定体位变化时的眼震情况来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
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复位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两种。手法复位是医生根据患者耳石所在的半规管,通过特定的手法将耳石归位。机器复位则是利用仪器精确控制患者头部的位置变化,达到复位耳石的目的。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次或多次复位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由法国医师Prosper Ménière于1861年首次提出。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 - 157/10万。
发病机制
目前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与内耳的内淋巴积水有关。内淋巴囊的功能紊乱、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内淋巴生成过多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内淋巴积水,压迫内耳的感受器,导致眩晕等症状的出现。
症状表现
- 眩晕: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或漂浮。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0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
- 耳鸣:耳鸣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早期多为低音调,如吹风声或流水声。随着病情进展,耳鸣可变为高音调,如蝉鸣声。耳鸣一般在眩晕发作前加重,发作过后可逐渐减轻,但不会完全消失。
- 听力下降:听力下降一般为波动性,早期多为低频听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听力损失会逐渐加重,可发展为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 耳胀满感:患者患耳会出现胀满感或压迫感,就像耳朵里塞了棉花一样。
诊断与治疗
梅尼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听力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听力下降情况,影像学检查如内耳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排除其他内耳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前庭抑制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药物来缓解眩晕症状、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减轻内淋巴积水。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内淋巴囊减压术、半规管阻塞术等。
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使用电子设备的人群。
发病机制
- 椎动脉受压:颈椎发生病变后,如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可能会压迫椎动脉。椎动脉是为大脑供血的重要血管,当椎动脉受压时,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内耳和脑干的供血减少,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 交感神经刺激:颈椎病变还可能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椎动脉痉挛,进一步加重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眩晕。
症状表现
- 眩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通常与颈部的活动有关,如颈部旋转、伸展等动作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眩晕。眩晕的程度轻重不一,可为轻度的头晕、眼花,也可为严重的天旋地转。
- 颈部疼痛:患者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肢等部位。
- 上肢麻木无力:如果颈椎病变压迫神经根,还会导致上肢出现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
诊断与治疗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等体征。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CT、MRI等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的病变情况。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颈部牵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颈部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椎动脉和神经根的压迫;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等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
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脑供血不足发病率较高,据统计,80岁以上人群中脑供血不足占80%,60岁以上人群中70%有不同程度的脑供血不足。
发病机制
- 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此外,血管痉挛、血管畸形等也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
- 血液动力学因素:心脏功能不全、血压过低等因素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脑部血液灌注不足。
- 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细胞增多等因素会使血液的流动性降低,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
症状表现
- 眩晕: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通常为非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头晕、头重脚轻、行走不稳。眩晕症状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晕厥。
- 头痛:部分患者会伴有头痛症状,头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
- 记忆力减退:由于脑部长期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
- 肢体麻木无力:如果脑供血不足影响到了支配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中枢,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偏瘫。
诊断与治疗
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可以发现脑部血管的病变情况。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患者的血脂、血糖、血液黏稠度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血液成分情况。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稳定斑块。手术治疗适用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突然眩晕可能是以上四种疾病的信号,当出现突然眩晕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等,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突然眩晕,如低血糖、贫血、高血压等。低血糖患者在饥饿或运动后可能会出现眩晕、心慌、出汗等症状,及时补充糖分后症状可缓解。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也会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脑血管受到的压力改变,也可能导致眩晕。因此,当出现突然眩晕的症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对于眩晕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详细向医生描述眩晕的发作情况,包括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
总之,突然眩晕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了解这些可能的疾病,及时发现并治疗,对于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