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急救方法全解析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在炎热的夏季,特别是从事户外工作、高温作业的人群,以及老人、儿童、孕妇等体质较弱者,更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重症中暑则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
二、中暑的原因1. 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是导致中暑的重要原因。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困难,只能依靠汗液蒸发来散热。如果空气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就会影响散热效果,导致体内热量蓄积,从而引发中暑。例如,在夏季的建筑工地、冶金厂、锅炉房等高温作业场所,以及闷热的室内环境中,人们更容易中暑。
2. 个体因素
一些个体因素也会增加中暑的风险。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的人群,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此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酒、脱水等情况也会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中暑。例如,长时间连续工作、熬夜后,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在高温环境下就更容易中暑。
三、中暑的症状表现1. 先兆中暑症状
在高温环境中停留一段时间后,人体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首先是口渴,这是身体缺水的信号。接着会感到头晕、头痛,可能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或体温升高引起的。同时,会出现多汗的现象,这是身体试图通过出汗来散热。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这些症状表明身体的机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但此时体温一般还在正常范围内或略有升高。
2. 轻症中暑症状
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轻症中暑患者的体温会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这是因为体表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大量出汗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皮肤灼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这是由于身体的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受到影响。
3. 重症中暑症状
-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部位,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患者会感到肌肉疼痛、抽搐,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氯化钠丢失过多引起的。
- 热衰竭: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等症状。这是因为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不足,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从而引起循环衰竭。
-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神志障碍,如昏迷、谵妄等。这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发,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中暑的急救方法1.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的急救
- 转移环境
当发现有人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症状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如树荫下、空调房间等。解开患者的衣领、腰带,以利于散热和呼吸。例如,在户外工作时有人中暑,应迅速将其转移到附近的阴凉处,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给患者喝一些清凉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淡盐水可以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绿豆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藿香正气水则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一般每次饮用200 - 300毫升,每隔15 - 20分钟饮用一次,但要注意不要一次饮用过多,以免引起呕吐。
- 物理降温
可以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以降低体温。湿毛巾可以每隔几分钟更换一次,保持其凉爽。冰袋外面较好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也可以用温水擦拭患者的全身,通过水分蒸发来散热。
- 休息观察
让患者安静休息,密切观察其症状是否缓解。如果症状在经过上述处理后有所减轻,可以让患者继续休息一段时间,直到完全恢复。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2. 重症中暑的急救
- 热痉挛的急救
热痉挛患者主要是由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肌肉痉挛。首先要让患者停止活动,在阴凉通风处休息。给患者饮用含有盐分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如果痉挛症状严重,可以轻轻按摩痉挛的肌肉,帮助其放松。一般情况下,经过休息和补充电解质后,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 热衰竭的急救
热衰竭患者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解开患者的衣物,用湿毛巾擦拭全身,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休克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在等待过程中,要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直到专业人员到达。
- 热射病的急救
热射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救治。首先要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去除患者的衣物,用冷水或冰水擦拭全身,同时用风扇或空调加速散热。可以将患者浸泡在冷水中,但要注意避免水温过低导致患者出现寒战,增加产热。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冰帽、冰毯等设备进行降温。在降温的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在送往医院的途中,要继续进行降温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五、中暑急救的注意事项1. 避免错误操作
在进行中暑急救时,要避免一些错误的操作。例如,不要给中暑患者饮用大量的白开水,因为这会导致体内电解质进一步稀释,加重电解质紊乱。也不要用酒精给患者擦拭身体,特别是儿童,酒精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引起酒精中毒。此外,在患者意识不清时,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发生呛咳和窒息。
2. 密切观察病情
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等。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或出现恶化,如体温持续升高、意识障碍加重、呼吸心跳骤停等,应立即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往医院。
3. 及时送医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即使经过初步的急救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也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因为重症中暑可能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造成损害,需要在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在送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中暑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六、中暑的预防措施1. 做好防护措施
在高温天气下,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如果需要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选择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有利于散热。此外,要注意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2.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在高温环境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定时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 - 2000毫升的水。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椰子水等。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水分和维生素,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3.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在高温天气下,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应适当增加休息次数,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将工作时间安排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候,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例如,建筑工人可以在上午早一点开工,中午休息一段时间,下午晚一点收工。
4. 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高温作业场所,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如安装空调、风扇等通风设备,改善工作环境的通风条件。设置遮阳棚、休息区等,为工人提供一个凉爽、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工人的防暑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七、中暑急救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建筑工地一名工人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小时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等症状。工友发现后,立即将他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他的衣领,给他喝了一些淡盐水,并让他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该工人的症状逐渐缓解。这是一个先兆中暑的案例,通过及时的急救措施,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案例二:一名老年人在夏季的一天外出散步后,回到家中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家人发现后,立即将他平卧,抬高下肢,用湿毛巾擦拭他的身体,并拨打了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老人的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了意识障碍。急救人员到达后,立即对老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急救处理,并将他送往医院。经过医院的治疗,老人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是一个热衰竭的案例,虽然家人采取了一些初步的急救措施,但由于老人病情较重,最终还是需要医院的专业治疗。
八、中暑急救的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对中暑研究的不断深入,中暑的急救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些新的降温技术和药物正在被应用于中暑的治疗中。例如,体外降温设备的研发,如降温毯、降温衣等,可以更快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体温。此外,一些药物也被用于改善中暑患者的微循环、保护器官功能等。同时,对于中暑的预防和早期诊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暑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中暑的发生率。
中暑是一种在夏季常见的疾病,了解中暑的急救方法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中暑的预防工作,避免中暑的发生。一旦发生中暑,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以降低中暑对身体的危害。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暑的急救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对中暑情况时能够正确应对。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