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了一定会得狂犬病吗?带你了解真相
在日常生活中,狗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很多家庭都养有宠物狗。然而,被狗咬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旦被狗咬伤,人们往往会陷入恐慌,担心自己会患上狂犬病。那么,被狗咬了就一定会得狂犬病吗?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狂犬病的基本信息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病毒通常通过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给人类,而狗是最常见的传播宿主之一。狂犬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外形呈子弹状。它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后,沿着神经组织逐渐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病毒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小量增殖,这一过程可长达数日,然后入侵人体近处的末梢神经。随着病毒的不断繁殖,它会以较快的速度沿神经的轴突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最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的病毒量较多。
影响被狗咬后是否患狂犬病的因素狗是否携带狂犬病病毒
这是决定被狗咬后是否会得狂犬病的关键因素。并非所有的狗都携带狂犬病病毒。如果咬人的狗本身没有感染狂犬病病毒,那么即使被它咬伤,通常也不会患上狂犬病。一般来说,家养的定期接种狂犬病疫苗且健康状况良好的狗,携带病毒的几率相对较低。而流浪狗由于生活环境复杂,没有进行规范的疫苗接种,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研究表明,在一些狂犬病流行地区,流浪狗的狂犬病感染率可能达到10% - 20%甚至更高,而经过严格免疫的家养宠物狗感染率可能低于1%。例如,在城市中一些管理规范的小区,居民的宠物狗都按照规定定期接种疫苗,很少发生狂犬病感染的情况。但在一些农村地区或者狂犬病防控措施不完善的地方,流浪狗较多,狗的免疫覆盖率低,狂犬病的传播风险就相对较高。
伤口的情况
伤口的深度、大小以及部位也会影响狂犬病的感染几率。如果伤口较深、较大,病毒更容易进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例如,被狗咬伤后出现贯通伤、大量出血的情况,病毒就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血液循环和神经组织。此外,伤口的部位也很重要,头面部、颈部、手部等神经分布丰富的部位被咬伤,病毒更容易快速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狂犬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有研究显示,头面部被咬伤后狂犬病的发病率可高达40% - 80%,而四肢被咬伤后的发病率约为15% - 40%。这是因为头面部距离中枢神经系统较近,病毒可以更快地到达脑部。比如,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名儿童在玩耍时被狗咬伤了脸部,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规范的处理,最终不幸患上狂犬病。
及时处理和预防措施
被狗咬伤后是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预防手段对是否发病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在被狗咬伤后能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并尽快前往医院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那么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中和进入人体的狂犬病病毒。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则可以在疫苗发挥作用之前,直接提供被动免疫,迅速中和伤口部位的病毒。多项研究表明,及时、规范地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使狂犬病的发病率降低90%以上。例如,在一些被狗咬伤后及时进行了正确处理的案例中,患者都成功地预防了狂犬病的发生。
被狗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流程伤口冲洗
被狗咬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较深伤口冲洗时,可用注射器或者高压脉冲器械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
冲洗伤口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清除伤口表面的病毒,减少病毒的数量。研究发现,及时而彻底的伤口冲洗可以降低50%以上的狂犬病感染风险。例如,在一些实验中,对模拟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的伤口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结果显示经过充分冲洗的伤口,病毒残留量明显减少。
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2% - 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如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消毒可以进一步杀灭伤口表面残留的病毒,防止病毒在伤口处繁殖。
疫苗接种
狂犬病疫苗的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有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等。一般来说,被狗咬伤后需要按照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即分别在第0、3、7、14和28天各注射1剂,儿童用量与成人相同。
疫苗接种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狂犬病病毒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中和进入人体的病毒,阻止病毒在体内的扩散和繁殖。不同个体对疫苗的反应可能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接种疫苗后2 - 3周左右会产生足够的抗体。但也有少数人可能由于个体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抗体产生的时间会延长或者抗体水平较低。因此,在接种疫苗后,有时需要进行抗体检测来评估免疫效果。
免疫球蛋白注射
对于严重咬伤者,如头面部咬伤、多处咬伤或者伤口较深等情况,除了接种狂犬病疫苗外,还需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在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之前,直接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中和伤口部位的病毒。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剂量根据体重计算,一般每千克体重注射20国际单位。注射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浸润注射,使抗体在伤口局部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病毒的扩散。例如,一个体重50千克的患者,需要注射1000国际单位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被狗咬伤后的观察与监测对咬人的狗进行观察
如果咬人的狗是家养的,可以对其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如果狗在咬人后10天内保持健康,没有出现狂犬病的症状,如狂躁、流涎、怕光、怕水、攻击性行为等,那么基本可以排除它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性,被咬伤者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这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十日观察法”。
“十日观察法”的依据是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在狗体内的发病过程。狂犬病病毒在狗体内的潜伏期一般为2 - 8周,一旦病毒进入脑部并开始发病,狗的病程通常不超过10天。在发病后的2 - 3天,狗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并且在出现症状后的3 - 5天内死亡。所以,如果咬人的狗在10天内没有发病,说明它在咬人时很可能没有处于狂犬病的发病期,也就不太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十日观察法”必须在正确处理伤口并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基础上进行。在观察期间,被咬伤者不能中断疫苗的接种。如果在观察过程中狗出现了狂犬病的症状,被咬伤者应立即按照暴露后免疫程序完成剩余的疫苗接种,并加强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对被咬伤者自身的观察
被咬伤者在接种疫苗后也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在接种疫苗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瘙痒,以及低热、乏力、头痛、眩晕、关节痛、肌肉痛、呕吐、腹痛等全身症状。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持续1 - 2天可自行缓解。
但如果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应高度怀疑狂犬病的可能,需要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不过,这些症状通常是狂犬病发病期的表现,一旦出现,病情往往已经非常严重。所以,及时的预防和观察非常重要。
狂犬病的预防措施给狗接种疫苗
给狗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定期为家养的狗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狗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几率,从而减少人类被感染的风险。一般来说,狗在3个月龄左右就可以首次接种狂犬病疫苗,之后每年需要加强接种一次。
在一些狂犬病防控工作做得较好的地区,通过提高狗的疫苗接种覆盖率,有效地控制了狂犬病的传播。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规模的犬只免疫计划,使得狂犬病在犬类中的流行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也显著降低。我国也在不断加强犬只的免疫管理工作,提高犬只的免疫率,以减少狂犬病的发生。
避免与陌生狗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与陌生的狗尤其是流浪狗接触。不要随意招惹、激怒狗,特别是在狗进食、睡觉、哺育幼崽等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因为受到惊扰而发起攻击。如果遇到流浪狗,要保持冷静,不要奔跑,以免引起狗的追逐和攻击。
例如,在一些公园或者街道上,经常会有流浪狗出没。人们在遇到这些流浪狗时,应该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主动去抚摸或者挑逗它们。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不要随意与陌生狗玩耍,避免发生意外。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也非常重要。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公众普及狂犬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被狗咬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等知识。
让公众了解到狂犬病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能够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狂犬病的防控工作。例如,一些社区会定期组织狂犬病防治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兽医或者医生为居民讲解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结论被狗咬了并不一定会得狂犬病。是否会患上狂犬病受到狗是否携带病毒、伤口情况以及是否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认识狂犬病,既要重视它的危害,又不要过度恐慌。如果不幸被狗咬伤,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及时清洗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同时,要加强对狗的管理和免疫,避免与陌生狗接触,做好狂犬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降低狂犬病的发生风险,保障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狂犬病虽然是一种致命性疾病,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就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其对人类的威胁。希望大家都能增强防范意识,正确应对被狗咬伤的情况,远离狂犬病的危害。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6位业务骨干赴广西马山开展医疗帮扶工作2023/09/27
- 国际助产士日︱生孩子少点疼?2023/09/27
- 我院顺利开展2021学年春季学期新带教临床..2023/09/27
- 我院荣登全省医疗机构持续发展榜单第五名2023/09/27
- 黄辉副院长督导口岸方舱实验室运行情况2023/09/27
- 19张床位全市规模大!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2023/09/27
- 加来驿站医务组为高考保驾护航2023/09/27
- 我院团队 “华艺设计杯”防隔感应知应会知识..2023/09/27
- 我院高血压中心正式获颁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2023/09/27
- 教学竞赛展风采 匠心凝聚促成长——我院成功..2023/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