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
1.1.病史采集要点
询问患者长时间不愈的溃疡、新生物的发现时间、生长速度、消长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局部白、红斑、扁平苔藓等黏膜病史或残冠、不良修复体等慢性刺激因素。
肿物生长情况,是否疼痛,是否导致语音改变、进食及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有无近期全身情况改变,比如体重下降等。
是否发现同侧或对侧颈部肿物,肿物有无疼痛。
是否对其进行治疗,治疗的详细经过以及病变的反应。
是否有吸烟、酗酒、咀嚼槟榔史,家族成员的肿瘤史,特别是否有类似患者。
1.2.体格检查要点
1.2.1.一般情况:检查记录患者的体位、精神状况、营养程度,以及体温、心率、血压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肿瘤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化疗,因此首诊时就应该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其体表面积,以利化疗时精确给药剂量。
1.2.2.口腔颌面部检查
口腔检查
1.口腔前庭、固有口腔及口咽检查依次检查唇、颊、牙龈黏膜、唇颊沟、唇颊系带以及舌体、舌根、口底情况,包括黏膜的颜色、质地、(语音、吞咽等)功能状况等。要特别留意口腔癌高发的“危险区域”;即口底舌蝮、软腭复合体以及磨牙后区。对唇、颊、舌、口底、颌下区的病变,可行双手口内外合诊进行检查,以便准确地了解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双合诊应按“由后往前”的顺序进行。准确记录病变的性状、大小,计算肿物体积。特别是首诊时获得的资料对于日后判断治疗效果,如肿瘤质地和体积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牙及咬殆检查:包括牙列完整性,有无龋齿、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及其与邻近黏膜病变是否存在“契台”关系,是否因为颌骨病变导致牙齿松动。检查张口度时以上下中切牙的切缘间之距离为标准,正常人的张口度大小约相当于自身的示、中、无名三指合拢时三指末节的宽度。临床上张口受限常分为三度:①轻度张n受限:可置入二横指,约2~2.5 cm左右。⑦中度张口受限:仅可置入一横指,约1~2 cm。
1.重度张口受限:不到一横指,约在1cm以内。完全性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
颌面部检查
1.颌面部一般情况:包括表情与意识神态、皮肤外形与色泽。应特别留意有无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等面瘫症状。
2.面部器官检查眼、耳、鼻等与颌面部疾病关系密切,应同时检查。记录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射、嗅觉听力改变,是否存在异常分泌物等。
3.颞下颌关节检查:包括外形与关节动度、咀嚼肌、下颌运动以及咬牙合关系检查,是否存在关节活动障碍、弹响。
颈部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颈部外形、色泽、轮廓、活动度是否异常,有无肿胀、畸形、斜颈、溃疡及瘘管。
2.淋巴结检查:由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步检查应该得到特别强调。检查时,患者取坐位,头微前倾,保持颈部肌肉松弛,医师站于患者右前方进行轻柔而全面的触诊,避免遗漏。依次检查双侧枕后、耳前、腮腺区、颌下、颏下、颈深上中下、颈后、锁骨上以及腋下淋巴结,记录发现的异常淋巴结性状(质地、有无粘连、疼痛)、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查体,并结合病史。由于检查者临床经验的差异和颈深淋巴结群相对深在的位置。使得该方法在颈部cNO的判断上误差较大,准确性及精确性都较差。一般而言,参照原发灶部位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特点。结合临床触诊淋巴结直径太于1.5 cm、质地偏硬、固定或与周围组织粘连者视为用性,尤其对于呈持续长大、经抗感染治疗体积无明显缩小者,更应视作淋巴结转移。
1.3.全身检查:应对肿瘤患者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检,特别是心血管、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评估全身状况,有无其他原发性疾病,对手术、化放疗的耐受程度,排除手术等治疗禁忌证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如考虑术中需要进行肿瘤切除后整复,还应重点检查组织瓣供区的外形、功能状况。
1.4.辅助检查
1.4.1.实验室检查:由于口腔颁面部鳞状细胞癌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因此患者的实验室检测尚无具有诊断性意义的项目标准。但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血沉加快、黏蛋白增高;骨肉瘤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依然可以协助对肿瘤的诊断。同时完备的实验室检查,也是患者全身状况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1.4.2.常规x线检查:通过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组织肿瘤的侵犯范围,大致区分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原发灶还是继发灶。有些肿瘤在x线片上有其特征,可协助诊断,如成釉细胞瘤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病损。恶性肿瘤应常规摄片检查肺部有无转移灶。造影检查可协助诊断诞腺肿瘤。
1.4.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叠,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像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有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水方块,即像素,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并按序排成字矩阵,这样,图像就被像素化和数字化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temporalsubtractionmethod):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髟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的目的。主要应用于颁面部脉管畸形的诊断。
1.4.4.B超
超声成像经济、方便,不必受放射线辐射,对口腔颌面部囊性肿瘤和戟组织肿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原发于腮腺、颈部的肿瘤能准确地提示肿块大小,由其声像图的周界清晰度和肿瘤内光点分布的均匀与否。有助于判断肿块属于良性还是恶性。
纵轴扫查有助于观察淋巴结与血管的关系,检出血管壁有无受侵,也有助于观察淋巴结内部结构及导引穿刺活检。超声成像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等的诊断指标与CT扫描相仿。声像图示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低回声,有时回声不均。有学者认为观察淋巴门的位置有助于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淋巴门较宽、位于中央者多为良性,而淋巴门偏位或消失者多见于恶性t淋巴结皮质偏心性增厚者仅见于恶性。超声成像时做纵切面扫查,对观察颈动脉壁是否受侵有重要意义,当CT扫描见转移淋巴结与颈动脉紧贴时,行超声成像有重要临床意义。当高回声的颈动脉壁中断时,提示颈动脉受侵的可能。但超声成像不易获得治疗前后相应的图像,不利于对比;难以检查深部的气管食管沟、咽后组淋巴结。对一些临界大小难以诊断的淋巴结,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提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超声引导穿刺的精确性受超声仪分辨力和局部容积效应的限制。由于这种误差较小,仅为1至数毫米,当穿刺目标较大时,影响不明显。然而当耳标较小或要求作精确穿刺时,其影响不可忽视,否则可能导致失败,故应由经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否则会影响其准确性。
1.4.5.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
CT检查分平扫(plain CT scan)、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如60%~76%泛影葡胺60 ml后再行扫描。血内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可能使病变显影更为清楚。
CT对高位或深在部位的淋巴结、手术后瘢痕或放疗后纤维化导致的触诊困难的淋毋结以及对侧小的转移淋巴结的检查有较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的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影像诊断指征包括大小、边界、密度、内部结构、形态、数目及有无包膜外侵犯。①大小:对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尚有一定争议,目前比较公认的标准是;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癌,以≥8 mm作为Ⅱ-Ⅳ淋巴结的CT诊断阈;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对较小,可以最小径≥5 mm作为诊断阈。以淋巴结太小作为诊断指征均有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可能;②密度和内部结构:淋巴结的密度和内部结构较之淋巴结的大小更具诊断意义。正常淋巴结密度均匀、强化程度近似或相当于肌肉。肿瘤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密度明显高于肌肉;淋巴结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或淋巴结内钙化等。皮质不均匀强化,髓质内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囊性变)是可靠的诊断转移瘤的指征。转移淋巴结钙化在头颈部的原发灶中多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骨肉瘤等和淋巴瘤放疗后;③形态和数目: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径与短径之比近似于2。转移淋巴结多呈球形,长,短径相近。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发现3个(或以上)成群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小,在5~8 mm之间.也应警惕有转移淋巴结之可能;④淋巴结的包膜外侵犯:影像检查应着重观察转移淋巴结有无外侵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在增强CT扫描中包膜外侵犯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不完整,模糊,有不规则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外侵明显的肿瘤尚可侵犯周围重要结构如胸锁乳突肌,颈内动静脉等,转移淋巴结越大,其侵犯至包膜外的可能性越大。对于颈总(内)动脉,如果肿瘤包绕颈动脉3/4周以上,则高度提示颈动脉受侵.术前需做充分的动脉切除的准备。
1.4.6.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1)
MRI能充分显示软组织病变的全貌并能立体定位,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值得注意的是,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灰度显示,但反映的是MR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像CT图像,灰度反映的是组织密度。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问Tl特征参数时,为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1),它反映的是组织间T1的差别。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2特征参数时,则为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e,T1W1)。分别获得T1WT与T1WI有助于显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病变在不同T1W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MRI另一新技术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出现流空现象。它的MR信号强度取决于流速,流动快的血液常呈低信号。因此,在流动的血液及相邻组织之间有显著的对比,从而提供了MRA的可能性。目前已应用于大、中血管病变的诊断,并在不断改善。MRA不需穿刺血管和注入造影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MRA还可用于测量血流速度和观察其特征。
MRI也可行造影增强,即从静脉注入能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的顺磁性物质作为造影剂,以行MRI造影增强。常用的造影剂为钆一二乙三胺五醋酸(gadoliniumDTPA,Gd-DTRA)。这种造影剂不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不被胃黏膜吸收,完全处于细胞外间隙内以及无特殊靶器官分布,有利于鉴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病变。
颈部MRI需采用颈部表面线圈以提高信噪比,可以多断面、多序列成像。增强扫描Tl加权像加用脂肪抑制序列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显示肿物内的血供情况。MRI冠状位及矢状位成像可以覆盖全颈,但其空间分辨率不如CT,显示的病变小,内部结构显示不清。MRI评价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指标包括大小、形态、数目、内部信号及结构等,与CT相仿。T1加权像多呈中、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I显示咽后组淋巴结较CT为优。
MRI有助于鉴别肿瘤治疗后复发或纤维化,但在放疗后6个月,由于纤维母细胞成分较多。在T1加权像也可呈高或中等信号,难以和肿瘤鉴别。静脉注射超顺磁氧化铁颗粒对比剂,在24小时后正常淋巴结摄入对比剂在T2加权像呈低信号,转移淋巴结不能摄入对比剂呈相对高信号,但价格昂贵,尚不能广泛使用。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需远离MRI设备。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种植体、金属义齿,不仅影响MRI的图像,还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也不能进行MRI检查。应当注意。
1.4.7.核医学成像:放射性核素检查常用131I、32磷、99m锝等。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代谢不同,核素的分布也不同。甲状腺癌及口腔内异位甲状腺可用125I分辨;诊断颌骨恶性肿瘤主要用99mTc。目前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术是近年来核医学成像方面的新进展。因其能对组织生理功能进行动态监测,能够灵敏而准确地定量分析肿瘤的异常代谢、蛋白质合成、DNA复制、肿瘤增殖及受体分布状况,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PET常用18FDG作为示踪显像剂,但FDG-PET不能鉴别转移性与炎症性淋巴结,可改用c-蛋氪酸或C-酪氨酸作为示踪剂,其鉴别肿瘤或炎症性淋巴结的特异性更高。有报道FDG-PET检出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较CT和MRI为优,提示PET对判断口腔颌面部颈部转移瘤的存在与否有一定意义。但PET检查病变不能精确定位,目前其与CT结合的PET—cT有望兼具二者优势,可望获得突破。
1.5.特殊检查
1.5.1.病理活检:作为肿瘤定性的诊断标准,应强调治疗前进行病理活检的重要性。只有明确肿瘤性质,才能进行后续针对性的治疗。其中恶性黑色索瘤因其恶性程度较高.禁做切取活检术。应一次完整切除,术中冰冻确诊;颌骨中央性血管瘤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亦不能进行术前活检。活检原则:A.除浸润型外一般均勿须用麻醉,必须麻醉时应采用阻滞麻醉而不应采用局部浸润麻醉;B.除浸润型外一般均采用钳取法或切取法.由于位置较浅多不用缝合;C.浸润型口腔癌必须采用切取活检,但切取后不宜严密缝合。任其留有组织渗液的间隙,以防组织内压升高导致肿瘤细胞进入血道或淋巴道。
1.5.2.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确定和诊断:前哨淋巴结的概念是基于实体肿瘤的淋巴引流是可预测的,且形成淋巴结转移是有序的;某些特定淋巴结(通常有1~2个)是接受原发灶区域淋巴引流的站淋巴结,在转移发生时首先被波及,此即SLN;一般认为若前哨淋巴结未发生转移,其他的较远处淋巴结也不大可能被肿瘤波及;而发现一个前哨淋巴结是阳性的,那么其他淋巴结也可能发生了转移。已有的研究表明口腔癌可能存在前哨淋巴结,但不同解剖部位的前哨淋巴结可能有所不同,大多数的口腔癌前哨淋巴结位于Ⅱ、Ⅲ平面,口底、舌根的鳞癌有可能直接向Ⅳ、V平面转移。目前用于SLN检测的技术有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生物染料示踪法,并结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5.3.牙髓活力试验:一般采用温度试验法。以冷、热刺激检查牙髓反应。冷试验时多用氯乙烷或冰,热试验时可用烤热的牙胶或沾以热水的棉球接触牙面,观察反应,可出现极敏感,敏感、迟钝和无反应等情况。电活力试验器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牙齿进行电刺激,检查牙髓反应。本检查主要应用于颌骨病变的相关牙齿,判断其髓活力对术前、术中或者术后进行相应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5.4.超声多普勒(D型超声诊断):对欲行血管吻合的游离组织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患者,可行超声多普勒检查,探明供、受区的动、静脉分支走向、血流状况,确保手术成功。
2.鉴别诊断:
确定肿瘤的鉴别诊断,十分强调病理细胞诊断的重要性,取得细胞或组织学证据仍然是当前确定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是肿瘤不断进展的基本特征。
绝太多数肿瘤是身体细胞恶变,一般不引起发热和炎性反应,早期相对来说症状不多。有时有非特异性症状和免疫抑制,其他大多是功能性改变或浸润压迫引起。重视癌前病变的存在、发展的程度和阶段,有的癌前病变可在一定阶段癌变,应特别注意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病理结果。不能在短时内确诊的病人,有时观察一段时间是必要的,对于大部恶性肿瘤,“诊断性”治疗有害无益,因为现有肿瘤的治疗的主要手段都有双重性,可给病人带来一定的负担。在未确诊时一般不宜贸然开始治疗。有些肿瘤具有生物化学、免疫学方面的标志物为是确定诊断重要依据,但有可靠标志物的不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标志物将会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