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腹痛
(一)异位妊娠 是妇科常见急腹症,95%为输卵管妊娠。下腹痛是其主要症状,腹痛轻重不等,重者可伴失血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1.大多有停经史,停经时间在12周以内。以6—8周为多见。
2.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
3.输卵管妊娠早期可有下腹隐痛,发生流产或破裂时,可出现急性下腹痛,常伴肛门坠胀。
4.检查患者可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四肢冰冷等失血体征。
5.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跳痛,但肌紧张不明显,出血多时可有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
6.妇检宫颈举痛,阴道后穹饱满,子宫饱满,可能有漂浮感,附件区可触及包块,压痛,界限不清,质软。
7.血、尿HCG阳性。
8.B超检查见宫内无胚囊,子宫外可见胚囊或不均质回声包块,盆腹腔内有液性暗区。
9.如有腹腔内出血可疑时,阴道后穹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即可确诊。
(二)急性盆腔炎 是妇女内生殖器官炎症的总称,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盆腔脓肿等。腹痛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1.常于宫腔手术后、产后、流产后或经期及月经后发病。
2.急性持续性下腹疼痛,伴畏寒、发热。阴道充血。分泌物增多,可呈脓性。
3.妇检宫颈举痛明显,阴道后穹触痛,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压痛,可能扪及盆腔压痛包块。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部分可出现中毒颗粒,血细菌培养可能为阳性。
5.B超检查盆腔内可能有不规则包块。
6.阴道后穹穿刺可抽出脓液,涂片见大量白细胞,培养可为阳性。
(三)卵巢肿瘤蒂扭转 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多见于瘤蒂较长、瘤体中等大小、活动度大的卵巢肿瘤,如成熟型畸胎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生育期。
1.以往可有类似下腹痛史。
2.突然出现一侧下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常在体位改变后发生,伴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腰部、下肢及会阴部。若发病时间长,肿瘤坏死继发感染,患者可出现发热。
3.检查发现患侧下腹压痛。有肌紧张及反跳痛,肿瘤大者下腹可扪及包块。
4.妇检在子宫旁可触及包块,张力较大,边界清楚,压痛剧烈,肿瘤蒂部压痛最明显。
5.辅助检查可有血白细胞升高。盆腔B超见子宫一侧有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楚。
(四)原发性痛经 一般见于青年女性,韧潮时无痛经,多在月经来潮数次后出现。
1.月经来潮第1—2 d下腹阵发性痉挛痛或坠痛。剧痛时多难以耐受。
2.盆腔检查无器质性疾病。
3.盆腔B超无异常发现。
(五)卵巢子宫内膜异桩囊肿破裂
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内压力增高,使囊壁破裂,囊内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所引起的急性下腹痛,多在经期或月经前后发病。
1.性成熟期妇女,有痛经、不孕史。发病前曾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2.检查可有发热,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3.盆腔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增大,多固定后倾。双侧附件区增厚,压痛。可扪及不活动囊性包块。
4.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尿HCG阴性。B超检查可见盆腹腔积液,盆腔内囊块。阴道后穹穿刺可抽出巧克力样液。
(六)卵泡囊肿或黄体囊肿破裂 成熟卵泡或黄体破裂时可有出血,出血多时可发生急性腹痛甚至伴休克,以黄体囊肿破裂为多见,常在经前(黄体期)或月经第l一2d发病;少数为卵泡破裂,一般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排卵期)发生。
1.生育年龄妇女多见。
2.突然出现一侧下腹痛。检查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患侧明显,出血多时可有移动性浊音。
3.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饱满,宫颈举痛,子宫正常大小,附件区压痛,患侧明显。
4.血、尿HCG阴性,B超检查可见盆腹腔内有积液,阴道后穹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七)子宫穿孔 在人工流产、诊刮、清宫术、放环或取环术时,因器械损伤子宫,造成子宫甚至其他内脏穿孔,引起急性腹痛。
l.在宫腔于术时发生急性下腹痛。
2.术中器械进入子宫腔有无底感或超过原测子宫长度时,即应考虑为穿孔。
3.穿孔时一般内出血少。如穿孔后损伤肠管、大网膜,则出现发热、全腹疼痛,腹肌紧张等全腹膜炎症状。如不及时剖腹探查。可导致感染性休克。
(八)卵巢肿瘤破裂 恶性肿瘤可因瘤细胞浸润卵巢包膜发生破裂。破裂后肿瘤内容物流入盆腔引起急性下腹痛。少数卵巢良性囊肿可因挤压、性交发生破裂。
l.原有卵巢肿瘤史。
2.突发剧烈的腹痛,多伴恶心、呕吐。
3.检查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4.妇检扪及盆腔包块,压痛明显。
(九)子宫肌瘤 肌瘤一般不引起腹痛,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或有蒂浆膜下肌瘤扭转时可出现急性剧烈下腹痛。
1.有肌瘤病史。
2.突然出现急性下腹痛,可有恶心、呕吐、发热。
3.妇科检查扪及盆腔包块,有压痛,结合B超检查不难诊断。
(十)人流术后宫腔粘连 人工流产术后因搔刮过度和(或)伴宫腔感染可引起宫颈管粘连或宫腔粘莲、狭窄。继后月经来潮时,可因经血不能排出甚至倒流至腹腔,引起急性下腹痛。
1.人工流产术后无月经来潮,但有阵发性下腹疼痛,伴肛门坠胀。
2.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3.妇检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增大,压痛。附件区压痛。
4.宫腔探针不能顺利进入宫腔,当用力探入宫腔后即有暗红血液流出。慢性下腹痛
(一)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引起慢性下腹痛最常见的原因。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但也可无急性炎症的发病过程。慢性盆腔炎包括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1.患者除长期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不适外,还有不孕、白带增多及神经衰弱等表现。当抵抗力降低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发作。
2.妇科检查子宫多后倾、活动受限,宫旁组织增厚,部分患者可触及宫旁囊性包块,活动度差,轻压痛。
3.已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时,B超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多为囊性,部分为混合性。
(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绝大多数异位病灶发生在卵巢、直肠子宫陷凹、子宫骶韧带、乙状结肠及直肠的浆膜面或直肠阴道隔等部位。见于生育年龄妇女。
1.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痛经、性交痛、月经失调、不孕等。
2.妇科检查子宫正常或稍大,常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或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可扪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处可触及囊块,不活动,多有压痛。
3.B超检查可见附件区有囊性肿块,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内有紫蓝色结节或卵巢巧克力囊肿。
(三)子宫腺肌病 多见于经产妇,约15%患者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1.继发性进行性痛经,一般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2.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增大,质硬,触痛,后壁体征明显。
3.B超提示子宫增大,但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
(四)盆腔淤血综合征
由慢性盆腔静脉淤血引起韵一系列综合征。
1.主要有下腹部坠痛、酸胀及骶臀部疼痛,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性交痛、白带增多等表现;亦可有尿频、尿痛及肛门坠胀、痔疮出血等膀胱、直肠刺激症状。久站、久坐后症状明显,平卧或抬高臀部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2.妇科检查可扪及子宫稍大或正常,多为后位,附件区可有压痛。
3.腹腔镜或阴道彩色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
(五)结核性盆腔炙
1.除腹痛外,多有长期发热、盗汗史。
2.合并结核性腹膜炎时可扪及腹部柔韧感,压痛。腹水征阳性。
3.妇科检查可在盆腔内触及与子宫粘连且形态不规则包块。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般不升高。结核菌素实验阳性甚至强阳性。
5.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依据。诊断困难时可行腹腔镜检查取活检证实。
(六)卵巢恶性肿瘤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3大恶性肿瘤之一,多见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早期不易发现。
1.早期一般无症状,一旦出现腹痛、下腹包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已属卵巢癌的晚期。
2.腹部检查可能触及肿块,腹水征阳性。
3.妇科检查可扪及盆腔结节性实质包块,固定,不活动。
4.血CAl25一般均>200ku/L。
5.盆腔B超见囊实不均、界限不清的包块。
(七)术后粘连 是下腹疼痛的原因之一,20%~50%盆腔术后慢性下腹疼痛患者与盆腔粘连有关。
1.持续性腹部钝痛,伴阵发性加剧。重者可有不全甚至完全性肠梗阻以致出现剧烈腹痛。
2.盆腔检查子宫活动度可能受限,宫旁组织增厚或扪及不规则包块。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术后粘连腹痛的可靠手段。
(八)残留卵巢综舍征(residual ovarian syndrome)
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后,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后出现的下腹疼痛。
1.一般见于因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后。
2.子宫切除后将卵巢固定于阴道残端或宫颈残端者发生率较高。
3.常伴有深部性交痛。
4.妇科检查可能扪及有压痛的卵巢。
5.B超检查可发现卵巢增大。
(九)卵巢残余物综合征(ovarian remnmat syndrome)
由于盆腔内粘连严重,解剖不清,在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后,仍残留有少许卵巢皮质未能切净所导致的术后下腹痛。
1.一般见于慢性盆腔炎、广泛粘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特别是有多次盆腔手术史,最终将双侧附件切除者。
2.术后出现持续性下腹痛,亦可能为周期性下腹痛,但无发热。3.盆腔B超检查及妇科盆腔检查可能发现盆腔内有囊块。
4.血雌激素水平>40 pg/Inl。
5.有些患者周期服用避孕药可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