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寒艇
1,临床表现:腹痛急暴,疼痛较剧,呈痉挛拘急状,遇冷则甚,得温则减,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或白腻,脉象弦、紧。有受寒凉或进生冷瓜果等病史。
2,病因病机:寒邪直中太阴,寒凝气滞,血脉不畅,不通则痛。
3,治法: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4,方剂:正气天香散(《保命歌括》)合良附丸(《良方集腋》)加减。
药物:制香附l0g,乌药10g,干姜6g,陈皮10g,苏梗10g,高良姜10g,木香6~10g,白芍10~15g,甘草10g。
方义:香附、乌药、木香理气止痛,干姜、高良姜温中散寒,陈皮、苏梗和中,白芍、甘草缓急。
加减:若伴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小腹拘急冷痛者,加吴萸、小茴香、青皮温肝理气;腹胀满者,加厚朴、苍术燥湿除清;寒邪较重,痛势剧烈,四肢冷,脉沉紧者,加淡附子、肉桂温中散寒。若见大便秘锚者,可加淡附子、生大黄、细辛,即合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以温阳敬寒、通下清泄。若见恶寒有表证者,苏梗改苏叶,加荆芥疏解散寒。疼痛呈攻窜不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助理气止痛。
5,变通法:若暑季感受寒湿,腹痛、呕吐、纳呆、倦怠、身重,便溏、苔腻者,可用藿朴夏莓汤(《医原》)加减,药如藿香、半夏、茯苓、厚朴、白蔻仁、苡仁、苍术等,以燥湿散寒为主。
(二)热结
1,临床表现:腹痛剧烈且拒按,呈持续性或阵发性,逐渐加重,腹胀满,口干口苦,大便秘结不通,或下利清水、溏滞不爽,小便黄,可伴发热。舌苔黄燥,或黄厚腻,脉数、滑有力,亦有沉实者:
2,病因病机:阳明腑实,热结于里,腑气不通,气血闭阻而腹痛拒按,是里实热证。
3,治法:通里攻下,清热导滞。
4,方剂:人承气汤(《伤寒论》)合泻心汤(《金隧要略》)加减。
药物:生大黄10~15g(后下),玄明粉10g(冲),厚朴10g,枳实10~15g,木香10g,黄连5~10g,黄芩10~15g。
方义:大黄、玄明粉通里攻下,枳实、厚朴导滞除满,黄连、黄芩清热,木香理气止痛。
加减:若痛引两胁,加柴胡、部金疏肝理气;伴有黄疸者,加茵胨蒿、山栀清热利胆退黄;呕吐恶心者,加竹茹、姜半夏和胃止呕。
5,变通法:若见胸胁痛、发热、口苦、目黄、便秘者,可用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通里攻下以治阳明热结,和解少阳以治少阳发热。
(三)气滞
1,临床表现;腹痛胀满,攻窜不定,时作时止,痛引两胁或少腹,嗳气或矢气则缓,抑郁恼怒则作。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清浊不分。
3,治法:疏肝理气,缓急止痛。
4,方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金铃子散(《圣惠方》)加减。
药物:柴胡10~15g,白芍10~15g,枳实10g,香附10~15g,川萼6g,川楝子10~15g,延胡索10~15g,甘草10g,陈皮10g。
方义;柴胡、枳实、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白芍、川芎、延胡素有和血止痛功效,陈皮、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疼痛攻窜不定者,加乌药、沉香理气止痛;腹痛肠鸣便溏者,加白术、防风,即合痛泻要方(刘草窗方)祛风燥湿;痛引少愎、外阴,加小茴香、橘核、荔枝楼疏肝经气滞;大便干结不通者,加厚朴,制大黄通里攻下。若见口干口苦者,加黄芩、山栀以泄热。
5,变通法:若气滞久而化热,腹痛时作时止,按之有热感,其痛不减,称为火郁腹痛者,可用清中汤(《医宗金鉴》)加减,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山栀、黄连,可加白芍、柴胡、郁金、香附等,以泄热和胃、理气解郎。若兼塞湿,腹部胀痛者,可用排气饮(《景岳全书》),药如乌药、香跗、厚朴、木香、枳壳、藿香、陈皮、生姜、肉桂等,以温寒除湿,理气止痛。
(四)血瘀
1,临床表现:腹痛日久,疼痛呈针刺、刀割样,固定不移,或板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舌质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
2,病因病机: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当归10g,川芎l0g,赤芍10~15g,五灵脂10g,蒲黄10g(包),延胡索10g,红花10g。没药10g,小茴香6g,干姜6g,肉桂3g。
方义:当归、川芎、赤芍和血活血,干姜、肉桂、茴香温通血脉,延胡索、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活血化瘀、止痛除积。
加减;痛连两胁,加郁金、姜黄、香附理气止痛;有腹部包块者,加莪术、三棱化瘸散结,大便不通者,加制大黄、桃仁通便化瘀。
5,变通法:若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者,用手拈散(《奇效良方》)合桃仁承气汤(《伤寒论》),药用延胡索、没药、五灵脂,草豆蔻、大黄、桃仁、丹皮、桂枝、芒硝,可加入苏术,红花等,为活血化瘀止痛之剂,
(五)食积
1,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而拒接,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污,泻而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2,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食积不化,肠胃壅滞,气机不畅。
3,治法:消食导滞,调中止痛。
4,方剂:枳术汤(《金匮要略》)合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枳实l0g,白术15g,莱菔子l0g,神曲10g,山楂l0g,谷麦芽各10g,茯苓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甘草6g。
方义:莱菔子、神曲、山楂、谷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白术、茯苓健脾,半夏、陈皮和胃。
加减:口干口苦,舌苔黄者,加黄连、连翘以清热;大便秘结者,加槟榔、大黄通便导滞;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和胃降逆。
5,变通法:胸腹痞满,下利后重,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为湿热食积者,可用枳实导滞丸(《内伤外辨惑论》)加减,化湿清热,导滞理气。
(六)虫扰
1,临床表现;腹痛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腹软,痛而不拒接,得食酸物可安宁。面黄肌瘦,或有虫斑,有时大便可排出蛔虫,大便常规可检出虫卵。舌淡红,苔白,脉缓。
2,病因病机:肠蛔虫症,虫扰于肠,气机逆乱。
3,治法:驱虫消积。
4,方剂:追虫丸(经验方)加减。
药物;苦楝根皮15~30g,槟榔15~30g,使君子肉15g,乌梅10g。
方义:苦楝根皮、使君子肉、槟榔有驱虫消积作用,乌梅酸以安蛔。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枳实通里攻下。
5,变通法:(1)若腹痛、呕吐、便秘,无矢气,腹部攻撑,并有虫瘕,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经验方),用大黄、玄明粉、枳实、厚朴攻下,莱菔子消导,桃仁、赤芍化瘀;若腹痛已除。则用驱虫药与复方大承气汤交替服用。如腹痛加剧,血压下降,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消失,经12~24小时治疗,病情加剧者,应予外科手术治疗。
(2)若蛔虫窜入胆道,腹部剧痛,牵引肩背,阵发加剧,恶心呕吐,四肢逆冷,甚则吐蛔,苔薄,脉沉弦或沉伏,为蛔厥。当用乌梅丸(《伤寒论》)加减。全方有乌梅,川椒、细辛、黄莲、黄桕、桂枝、干姜,附子、人参、当归。偏热证用乌梅、川椒、黄连、黄柏、当归、细辛,偏寒者用乌梅,川椒、干姜、党参,细辛、黄连,亦可用热米醋60g,加川椒少许,一次内服,所谓酸辛制蛔伏虫。
(七)虚寒
1,临床表现:腹痛时作,绵绵不已,腹部冷,喜温喜按,得热痛减,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血脉不荣,腹痛里急。多见于慢性肠胃病。
3,治法:温中散寒,补虚缓急。
4,方剂;小建中汤(《伤寒论》)合理中汤(《伤寒论》)。
药物:桂枝10g,白芍15~20g,甘草10g,白术10g,干姜6g,党参10g,生姜6g,大枣5枚。
方义:桂枝、白芍温通血脉,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散寒,生姜、大枣和胃,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面色无华,步腹拘急,痛引腰背,属营血内虚,去干姜、白术,加当归养血和血;若兼气虚白汗,短气困倦,去白术、干姜,加生黄芪益气健脾。若脘腹冷痛甚,加淡附子温阳散寒。
5,变通法:若阴寒内盛,脘腹剧痛,呕不能食,上冲皮起,接之似有头足,上下攻痛,不可触近。或腹中漉漉有声。可用太建中汤(《金匮要略》),即川椒,干姜、人参、饴糖,温阳逐寒,降逆止痛。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一切腹痛可用茱蓉膏:党参、黄芪、当归各15克,甘草、五味子、远志、苍术、白芷、白及、红花、紫梢花各,10克,肉桂6克,附子3克,麻油1000克。将上药为细末,入麻油熬黄芪收之。再入鹿角胶30克、乳香、丁香各6克,麝香3克。贴脐上及丹田。
(2)虫痛:川椒、乌梅各30克,为细末,炒慰并敷脐,当下虫。
(3)小茴香9克,乌药6克,水煎服,适用于寒邪阻滞之腹痛。
(4)艾叶5克、香附10克、肉桂3克,水煎服。适用于虚寒腹痛。
2,中成药
(1)固肠止泻丸:一次4克(浓缩丸)或一次5克(水丸),一日3次。功能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者。
(2)解毒止泻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的作用。用于胃肠湿热所致的腹泻,腹胀,腹痛者。
(3)泻停胶囊:口服,一次2~4粒,一日2~3次。具有清热燥湿,止泻的的作用。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腹痛腹泻者。
(4)葛根芩连片:一次3~4片,一日3次,具有解肌,清热,止泻作用。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者。
(5)香连丸:一次6~12丸,一日2~3次。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者。
(6)补脾益肠丸:每次6克,一日3次。用于脾胃虚寒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引起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