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外邪犯胃
1,临床表现:突然呕吐,起病较急,胃脘部痞满泛恶,常伴恶寒、发热,肢体酸楚,或有泻泻。舌苔薄腻或白腻,脉浮滑或濡数。
2,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湿、暑外邪,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生呕吐。
3,治法;疏解表邪,和胃降逆。
4,方剂:藿香正气散(《局方》)加减。
药物:藿香l0g,苏叶梗各5~10g,陈皮5g,祛半夏10g,茯苓l0g,厚朴5g ,苍白术各l0g,甘草5g,生姜5g,大枣10枚。
方义:藿香、苏叶、苏梗、厚朴疏解化湿。半夏、陈皮、苍白术、茯苓、甘草燥湿和胃。姜、枣、革和中。
加减:脘痞者加白蔻仁、枳壳理气;夹食滞加神曲、谷麦芽消食;夏令湿热犯胃,呕吐、烦渴、苔黄腻,去苏叶、厚朴,加黄连、白蔻仁、荷叶、竹茹清热化湿;兼寒热头痛脉浮,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白芷解表;如感受秽浊之气,加服玉枢丹0,3g,日2次冲服。
5,变通法:发热、口渴、咽痛、身痛、呕吐,风热表证者,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去荆芥辛凉解表,加半夏、陈皮、竹茹、生姜等,和胃止呕。暑季汗出发热,呕吐、身重,暑湿犯胃,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祛暑化湿,酌加竹茹、生姜等。如湿热犯胃,可用苏叶、黄连,量小轻煎,待冷频服,清热和胃。
(二)饮食停积
1,临床表现:呕吐酸腐,胃脘胀满,嗳气厌食,腹痛,吐后反觉舒服,得食则剧,大便溏薄或臭腐不爽。舌苔厚腻或浊腻,脉滑。
2,病因病机:饮食不当,食滞停积,脾胃不和,胃气上逆。
3,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4,方剂:保和丸(《丹溪心法》)合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姜半夏10g,陈皮5g,神曲10g,山楂10g,莱菔子l0g,茯苓10g,枳实10g,白术10g,竹茹10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竹茄和胃降逆止呕,神曲、山楂、莱菔子、枳实消食导滞,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加减;便秘或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后下)。必要时加玄明粉冲服以通里导滞;食积化热,胃脘部灼热,呕吐酸苦,加黄连、连翘清热。
5,变通法:食积不重,呕吐烧心,大便不爽,可用左金丸、香连丸各6~10g研碎煎服。
(三)痰饮内停
1,临床表现:呕吐痰涎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胸闷脘痞,肠鸣。头晕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滑或沉弦。
2,病因病机;脾阳不运,聚痰生湿,痰饮内停,胃气不降。
3。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4,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合苓桂术甘汤(《金匿要略》)加减。
药物:姜半夏10~20g,茯苓15~30g,桂枝5~l0g,白术10~15g,生姜10g,甘草5g。
方义:半夏、生姜和胃止呕,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化痰饮。
加减:脾虚者加党参、苍术健脾化饮,痞满加厚朴、白蔻仁理气降逆,湿重苔腻者加藿香、厚朴化湿,脾阳虚者由口干姜、吴萸温中,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5,变通法:饮郁化热,口苦心烦呕吐,苔薄黄者,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化痰清热。舌质淡、苔薄黄而润,脘痞腹胀,恶心呕吐,肠鸣腹胀,为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清、温并用,寒、热同调。
(四)肝气犯胃
1,临床表现:呕吐吞酸,嗳气频作,与情绪有关。伴胸闷、胁痛、脘痞,心烦口占,烧心嘈杂。舌苔薄或微黄,脉弦。
2,病因病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气逆作呕。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4,方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姜半夏l0g,苏梗l0g,厚朴5g,黄连3~5g,吴萸3g,生姜5~10g,茯苓10~15g,旋覆花10g(包)。
方义:半夏、茯苓、生姜和胃止呕,旋覆花、苏梗、厚朴理气降逆;黄连清热、吴萸温寒,为丹溪左金丸,治呕吐酸苦之方。
加减:热重者加竹茹、枇杷叶、山栀泄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通里,脘痞者加白蔻仁、藿苏梗芳香化湿。肝郁化热,舌红少苔者,去厚朴、苏梗、香附,加沙参、麦冬、石斛、芦根养阴清热。
5、变通法;可用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台左金丸(《丹溪心法》),和上方相近,而有理气和胃作用。若肝风扰胃,眩晕呕吐,可用黄连、白芍、乌梅、半夏、茯苓、石决明、牡蛎,息风和胃。
(五)脾胃虚寒
1、临床表现: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食入难化,胸闷脘痞,腹胀便溏,四肢不温,喜暖畏寒,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寒,中阳不振。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4,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姜半夏10~15g,吴萸3g,陈皮5g,茯苓15g,甘草5g,生姜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和胃,吴萸、生姜温中止呕。
加减:腹胀便溏、形寒怯冷,中阳虚寒者,加干姜、肉桂温中散寒;泛吐清涎者,加川椒、肉桂温胃:上方不效时,加伏龙肝煎汤代水,以加强温脾止呕作用。
5,变通法:症情重者,用附子理中汤(《局方》)合吴茱萸汤(《伤寒论》)。
(六)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而量不多,或时作干呕、恶心,口干咽燥,饥不思食,食不知味,脘部嘈杂。舌干红,苔少或无苜,脉细数。
2,病因病机:热病后,或肝郁化火,或久吐久泻,胃阴耗损,气失和降。
3,治法:养阴和胃,降逆止眍。
4。方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麦门冬10~15g,姜半夏30g,北沙参l0g,姜竹茹10g,枇杷叶l0g(去毛、包),芦根30g。
方义:麦门冬、沙参养阴和胃,半夏、竹茹清热止呕,芦根生津润燥且止呕吐,枇杷叶有降逆作用。
加减:津伤较甚,口干便结,舌光红无苔者,加石斛、玉竹养阴生津;呕吐频繁,进药困难,可药后立嚼生姜;见脾虚者,身疲乏力,气短懒言,便溏腹胀,加山药、莲子、扁豆、太子参,健脾益气,气阴双补。
5,变通法:上方亦可用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待呕吐症缓解,继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六神散(《三因方》),养阴和胃、健脾益气,以资巩固。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1)朱砂散治顽固性呕吐:朱砂、半夏、丁香、甘草、冰片。研为极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
(2)半夏10克,粳米一小撮,食盐15克,鸽子尿12粒,共打碎焙干,开水冲服。治疗脾虚痰阻之呕吐。
(3)陈皮9克煎汤,加姜汁服。或用生姜汁涂舌尖和内服少许姜汁。治疗胃寒所致呕吐。
(4)生姜洗净切片,以醋浸腌一昼夜。用时取生姜三片,加红糖适量,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频饮用。治疗胃寒所致呕吐。
(5)橘皮、竹茹、姜半夏各5克,生姜二片,黄芩5克,水煎十分钟滤汁,澄清待凉少量频频内服。每次三至四匙,间隔十五至三十分钟,服三至四次,如不吐,即可增加每次服药量。一般一剂药分五至六次,一日服完。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所致的呕吐。
(6)姜竹茹6克,炒陈皮3克,生大黄1,5克,砂仁1克,水煎两次分服。用于新生儿呕吐。大便泄泻,舌质红者去大黄加川连,腹胀加生麦芽,黄疸加茵陈。治疗饮食失调所致呕吐。
2,中成药
(1)藿香正气胶囊:每次1粒,每日1次。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呕吐泄泻。
(2)保济丸:每次4克,每日3次。用于消化不良,肠胃不适,恶心呕叶,四时感冒等。
3,食疗
(1)将绿豆碾成细粉,过筛。每日用绿豆粉30克。开水冲眼。可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在里所致呕吐。
(2)带蒂柿饼三个,放在饭面上蒸熟食用。可降气止呃。
(3)蜂蜜30克,姜汁一汤匙,调匀炖温服用。用于胃寒呕吐。
(4)淮山药30克,清半夏30克,白糖适量。山药研末,半夏洗去矾味,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入山药末调匀,再煮数沸。调糖服,可和胃止呕。
(5)韭菜250克,生姜25克,牛奶250克,(或奶粉二汤匙,加水适量)。韭菜、生姜洗净,切碎捣烂,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放入锅中,再加牛奶煮沸,趁热顿服。有散寒止呕作用。
(6)生姜15克,糯米15克,蜂蜜30克。生姜、糯米加水200毫升,研末取汁,入蜂蜜后炖熟服。有补脾、祛寒止呕之功。
(7)萝卜叶茶:白萝叶100克,将其捣烂取汁,以开水冲代茶饮。消食化滞,健脾和胃。主治恶心呕吐,因七情内伤,外感邪气,使脾胃损伤,积食不化,脘腹满闷,胀痛,厌食,食下即吐。
(8)橘皮粥:橘皮1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此方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橘皮洗净,烘干,研为细末,粥将熟时,加入粥内,稍煮片刻,加入白糖即可服食,二是将洗净的橘皮煮水约二十分钟,去渣取汁,以汁与淘洗净的粳米煮粥,服时加白糖即成。可常服食。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主治脾气不运而致食作胀,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多痰、亦可解鱼、蟹毒等。
4,拔罐疗法
(1)取穴:中脘、膻中,肝俞,胃俞范围内压痛反应点、内关(交替)、足三里(交替)。呵采用单纯罐法、留针或出针罐法(孕妇针法刺激宜轻,体质弱甚者不用针罐法),涂药罐法(孕妇和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中毒者忌用)、敷姜罐法等。若属虚寒型呕吐者(症见院胀不舒、时呕时止,肢体欠温,倦怠乏力,面色白等),可于中院和背部敏感点上配合艾条或采用姜艾炙罐法,其他穴位施行单纯罐法。均留罐十至十五分钟,每日一次。
5,脐疗法
(1)生姜、半夏各适量。将半夏研细末,与生姜共捣烂,或半夏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于脐部。治寒性呕吐。
(2)火葱、胡椒、枯矾各适量。将上药共捣烂,炒热。敷脐腹部,用于胃肠炎所致的呕吐。
6,敷贴疗法
(1)大蒜适量捣烂,蒜泥分包两足心涌泉穴。引热下行后,脚心发热,鼻有蒜气时即效。包蒜时,先将猪油擦脚心,以免起泡。具有祛风化痰,消滞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各类呕吐,以外感、食滞、痰饮等所致者为优。
(2)绿豆30克,鸡蛋清适量。将绿豆研为细末,鸡蛋清调匀如膏状,外敷贴于百会穴及涌泉穴。具有清热解毒,祛暑利湿,和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突然呕吐,口渴唇干者,尤适于夏天呕吐的患者。
(3)大黄、丁香、甘草各等量。诸药混合碾成细末,过筛。取药末加克敷贴于神阙、中脘穴中,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贴至病愈。具有清胃泻热,降逆止呕的功效。适用于呕吐、泛酸、口臭的胃热证。
7,刮痧疗法
用铜钱或光滑无损的瓷汤匙,蘸植物油或清水后,从脊柱两旁身上而下至腰部顺刮。刮痧一般约二十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8,灸法
取两侧间使穴,将艾绒制作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分别放置在间使穴上,每穴点五至六壮,对于治呕吐效果甚佳。